广东单项投资最大水利工程一期围堰顺利合龙
新华社 2016-12-12 21:50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步入改革深水区的广东省取势与取实并重,以闭环化、工程化等为路径,开启深改新航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构建闭环路径:既算“数”更重“质”
受益于广东试点的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改革,中山万远新药研发公司去年投资达2.93亿元的药物研发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8个月,审批时间比改革前缩减一半以上。
“清单式管理让企业非禁即入,让政府晒权力家底。截至今年10月,全省备案项目占企业全部投资项目比例达90%,项目总投资19452亿元。”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吕成蹊说,正是在此项改革的示范推动下,全国有关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在广东试点8个月后出台,其中不少内容直接吸收了广东的做法。
从地方先行探索,到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这是广东试点经验做法走向全局和整体的典型路径。针对电梯安全监管难题,广东率先开展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起以使用管理人为首负责任的责任追溯链条。为巩固改革成效,广东将有关政府红头文件一举升级为地方法规,由此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电梯安全立法的地方性法规。
“可以说,我们避免了改革试点无疾而终的弊端,实现了改革的闭环。”吕成蹊说。既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预定改革事项,更要注重提高改革试点质量,为此广东按照中央部署对省本级安排的53项改革试点进行清理规范,其中决定继续实施33项,重组整合9项,不再实施11项。
把试点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改革活力。挂牌运作一年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在2015年底推出首批27项改革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今年9月又形成了第二批共39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2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让改革形成闭环,就必须让改革接地气,要防止以文件落实改革的思维定式。”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表示。
绵密推进项目运作:重点改革“工程化”
一些系统性的改革千头万绪,如何突破并取得全面效果?“广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不失时机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引领性、支撑性改革,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广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莫晓春说。
从为科技创新松绑的“粤12条”到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到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分解成路径明确、目标清晰的可供操作的一个个小项目。面对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广东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聚力攻坚,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2012年底,广东以“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快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用“制度+技术”手段倒逼政府简政放权,建立起“一门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
“网上办事大厅目前进驻事项达92773项,进驻率达100%,网上办结率82.4%。”广东省信息中心主任陈少媚说,“此举不仅提升了行政审批标准化水平,减少了自由裁量权,更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大幅降低企业和群众的跑动次数。”
为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广东坚持督察与评估并重强化责任落实。
“重点改革被分解成一个个可供操作的项目后,还需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莫晓春表示,广东已完成63份重要改革方案的督促检查,开展了16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实现了对深改组过会且出台半年以上文件的全覆盖。
强化“整体政府”功能:才能“放”得放心
早在2012年5月,广东就率先在全国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4年多来,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582万户,是改革前的1.5倍。
防止改革脱节,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监管重心也逐步后移。广东省工商局监管处处长瞿章荣表示,商改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但实际运营离不开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为防止监管真空,广东明晰了各部门权力清单,确保“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
破除部门利益分割,打造“整体政府”,一张信用“天网”正在加速形成。率先连接国家平台的“信用广东网”目前已投入运行,系统归集了37个省级部门、16个地级以上市共2.5亿条信用数据,初步建立以联合奖惩机制为重点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张文献说:“市场主体喷涌式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为继。只有建立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才能‘放’得放心。”
从“一窗受理、同城通办”到“并联审批、联合审图”,致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贯穿广东全面深改的全过程。佛山将涉企投资20多个部门200多个事项进行重组,整体审批时间较法定时限压减74%。
“全面深改要统筹推进,及时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广东的实践破解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改革怪圈,同时坚持‘放、管、服’一体,有效防止了部门权力交叉带来的监管真空。”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说。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