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2016-12-10 20:57
“我的愿景是要振兴欧洲和中国的伙伴关系,为更好的全球化担当先锋。”在10日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曾经担任德国总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的经济学家霍斯特·科勒(Horst Koehler)发言称。
这一发言的背景是世界范围内去全球化思潮的抬头,科勒也表达了对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政策的担忧。他表示,只有合作才能达成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反对去全球化
“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演讲开头,科勒即提到了近期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若干大事:联合国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等等。这些事件背后的各方对立,反映了“全家经济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世界很多国家产生了对立,让整个局势变得非常糟糕,也非常复杂。”
科勒表示:“如果我们希望看到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造福世界人民,除了合作,我们别无选择。”
“世界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正在减弱,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正在加强,现在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言论。”科勒说,“似乎有很多人都相信,我们现在要构建一堵墙,无论是现实意义的墙,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墙,只有构建出来了这一堵墙,才是通往成功的秘诀。”此前,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曾提出在美国墨西哥边境修建围墙以阻拦非法移民,引发舆论争议。
科勒认为,特朗普的当选,以及英国脱欧,反映了一些西方民众“一定程度上对全球化投的不信任票。”
针对这种思潮,科勒说:“大家不要忘记,在近代史中,凡是闭关锁国的国家都受到了极度严格的惩罚。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还有科学和文化的进步。”他以自身经历举例:“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作为一位柏林市的市民,我可以这样说,柏林的繁荣开始于柏林墙倒塌之后,而不是柏林墙修建之时,所以,让我们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对于如何让全球化做得更好,科勒认为,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并不难,它能够极大地推动投资和经济的进步。目前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球的增速,TPP、GDRP以及其他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并不适合多边的贸易构建,因此需要振兴世界贸易。他提出,非洲将是下一个增长点,“美国和中国,需要为非洲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如果非洲的未来不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的世界也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非洲的人口在未来的30年即将要翻一倍。”
谈“十三五”规划
“欧洲和中国应为全球化担当先锋”
科勒表示,一个繁荣和包容的中国,将对全球化做出重大的贡献。
科勒谈及了中国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他表示,增长会创造繁荣,增长也能给中国的政策,尤其是中国的政策改革提供必要的空间,让中国的经济向内需和创新转型。
另一方面,科勒认为,中国未来的增长不应该只体现在数字上,还应该体现在增长的包容性上面。他评价道,“2008年以来,中国最贫困的10%的人口平均收入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中国最富裕的10%人口的平均值的增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科勒提到,中国未来还应继续缩小贫富差距,他表示,“中国有能力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于中国经济,科勒指出,繁荣、包容、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应该是对外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指导方针。以“一带一路”为例,科勒表示,这个倡议非常符合时机,它连接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加强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使“一带一路”成为更好的全球化标杆。
谈到中欧之间的贸易,科勒表示,“毋庸置疑,贸易层次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摩擦的产生,在不同的利益上有不同的摩擦是正常的,但不应该阻碍大的趋势,我的愿景是要振兴欧洲和中国的伙伴关系,为更好的全球化担当先锋。”科勒表示。
科勒谈及中德两国贸易时说:“2014年欧洲对华出口的货物半数来自德国,德中两个国家都是重要的制造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大国,当然也都是来自于自由贸易和投资制度的受益者。我们现在正在遭遇巨大的来自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力,德国和中国需要共同努力守护起长久以来建立起的伙伴关系,再共同成为各自地区的领头羊。”
另外,科勒特别提到《巴黎协定》对于绿色发展的促进。“造福所有人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同时造福人类和地球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中国对于碳减排的雄伟目标,而且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也进一步反映了中国的这一决心,我对此感到尤其的高兴。所以,中国的经济是要从传统的模式转型到环境友好型,我们要面对这些挑战。”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