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乞巧文化节的“超级推手” 在“小蛮腰”展示民间习俗

侨乡广记 2016-12-10 16:45

最近一周,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都在翻阅整理资料中度过,她要为广州市天河区珠村申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杨静展示乞巧作品。

从2005年天河区举办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起,珠村乞巧节已从最初的民间习俗扩大为城市盛会。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路,少不了杨静这位“超级推手”12年来的探索和努力。

恢复乞巧民俗再现古礼“拜七娘”

鹊桥、斋塔、米花、七娘盘……3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年逾七旬的乞巧婆婆们用剪刀、针线拼接出精美的乞巧工艺品。“很惊讶,珠村居然还有这样的民俗活动”。如今,杨静仍忘不了,12年前首次接触珠村乞巧文化的场景。

2004年底,广州市天河区文化站全国公招,她以总分第一名考入珠吉街文化站,第二年就被安排策划和组织广州乞巧文化节,这是官方第一次办乞巧节。早在1998年,珠村的8个乞巧婆婆就重新发起珠村乞巧民俗活动,但很多人却不太清楚“拜七娘”的仪式。

△今年8月份,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式在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举行,乞巧作品吸引游客围观。

2007年,杨静将祠堂的祭拜仪式放到了珠村一千平方米的七夕广场,84名红幡旗手、24名手持高香的巧姐、52名捧着瓜果、乞巧微型工艺品的巧女、珠村父老、陪祭人依次上场,民众第一次对乞巧文化有了形象的认识。

十几年来,杨静一直有个隐忧:“乞巧婆婆年纪越来越大,乞巧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这些年,她专门组建了广州乞巧文化协会,发掘和抢救了200多名乞巧民间艺人,编印教材《我们的乞巧》向中小学生介绍乞巧文化。

首秀“小蛮腰”诠释当代“巧姐”风范

今年七夕,广州乞巧文化节首度走出天河珠村,走进广州塔,将传统文化融入都市中心。“天河珠村恢复乞巧习俗以来,与珠三角地区、台湾等同样保留乞巧习俗的地区保持频繁交流,鼓励和培养民间乞巧手艺制作者的‘赛巧会’应运而生,但乞巧文化节的对外交流仍很欠缺。”杨静希望,借助“小蛮腰”地标建筑的品牌影响力,为乞巧文化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和广州塔携手打造2016•广州乞巧文化节“广州塔•醉七夕”系列活动。

在保留恢复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为乞巧文化寻求创新发展路径,是杨静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命题。去年起,广州乞巧文化节文创产品初步尝试与市场对接,不仅首次开发食品及手工艺品类文创产品,还首次开通线上购买平台,甚至传统的女子成年礼仪式亦可线上预订并现场体验。今年的乞巧文化节推出了更多文创产品,引入文创企业展示乞巧节庆产品。

△杨静为街坊们指导舞蹈。

此外,杨静一直在思考乞巧文化节对于现代人的含义。“乞巧文化节是女性的节日。”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特设艺术大家女红展,15位女性艺术家带来染织、刺绣、广彩、拼布、绘画等多种题材的展品。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呈现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诠释了现代“巧姐”的风范。

文字 | 昌道励 傅鹏

图片 | 刘力勤 郭智军 吴伟洪

编辑 | 龚春辉 实习生 梁静

校对 | 张昕莹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