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三武村78岁老人李俊烈,38载守护村民回家的路

湛江日报 2016-12-06 10:43

一个老人、一辆牛车、一把锄头、一条乡道……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从雷州英利镇区到六角村这条4.2公里的乡道上,人们常常看到他忙于做同一件事——义务修路。

38年来,他不计较个人利益,默默地为乡亲们守护着一条平安回家的路。他手握锄头忙碌的身影,成为这条乡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的善行义举让人备受感动,周边村民交口称赞。

他就是雷州英利镇三武村78岁老人李俊烈。

初衷:为群众做点实事

11月29日,在从雷州英利镇区到六角村的乡道上,记者见到了李俊烈老人。他手握锄头,正忙于清除路肩上的杂草,并平整坑洼的地方。他黝黑的肤色下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孔,手上布满了老茧。

李俊烈笑着告诉记者,他当天早晨5点多起床,吃了一碗饭,就来到这里修路了。当问及修路的初衷时,老人打开了回忆的阀门。

李俊烈清楚记得,1978年,他担任三武村的生产队长。当时,这条从英利镇区通往六角村的乡道,是一条狭窄的泥土路。下雨天它就变得泥泞不堪,常发生连人带车摔倒。面对这样的路况,李俊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抱着“我要为群众做点实事”的想法,从那时就开始义务修路。

这条乡道承载了田头、马留、六角、三武等村2万多人的交通往来,平时车来车往,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李俊烈也见证了这条路从泥土路到沥青路再到水泥硬底化道路的转变。“虽然后来有了沥青路与硬底化道路,但如果任由路肩两边杂草丛生的话,道路也会越来越小,”李俊烈说,义务修路的脚步不能停。

坚守:义务修路已有38载

李俊烈笑着说,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自己也从当初的中年变成了现在的老人了。

是的,李俊烈义务修路的时间已悄然走过了38年。这条长达4.2公里的硬底化道路是去年建成投入使用。谈起它,李俊烈感慨道:“不容易啊!”

原来,李俊烈得知邻村六角村来了一个扶贫单位,便多次找该单位负责人做思想工作,并直言:“修成这条硬底化道路意义重大。”他的建议最终被扶贫单位采纳了。面对修路资金存在一定缺口,李俊烈就发动群众主动捐钱,最终筹集了近3万元,有助于工程如期进行。

多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经常看到李俊烈老人赶着牛车,载着劳动工具,早早就来修整路肩两边泥土路,一劳作就是一整天。

诚然,义务修路在李俊烈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说,38年来,自己一直坚守着这条乡道的修补养护工作,这么做是不计个人利益的,只是为了让乡亲们能够安全回家。每每看到他们安全通过,自己是非常欢喜的。

李俊烈的儿子李高说,作为子女,看到老父亲经常出来义务修路,他们也心疼老人家,曾多次劝他该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了,但他就是犟脾气,依旧守护着乡道。子女也没办法,只好叫老人家多加注意过往车辆,安全第一。

感动:这种精神值得弘扬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邻村吴宅村的老人吴行仁给正在修路的李俊烈递上3个热乎乎的烧饼。吴行仁说,自己路过此路时,常看到李俊烈一个人在修整路肩,方便群众通行。这种精神不仅感动了他一个人,还感动了周边众多群众,“因为李俊烈真心为民众办了实事好事。”

三武村村干部李俊照说,李俊烈义务修路,有时候都忘了回家的时间,晚上儿子出来找他,他才收工回家。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默默地行善。他的善举给周边村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都知道‘烈公’这个修路人。”

让周边村民感动的是,李俊烈不仅修整这条乡道,连通往三角、三元、良涡等村的农田路都不忘修补。李俊照指着连接这条农田路两端的“深坑桥”告诉记者,这座坚固的石桥的建成离不开李俊烈的努力。

原来,2007年雷州英利镇发生大水灾,冲垮了原本仅能通过一辆牛车的简易桥,村民到田地劳作要多走3公里路程,农田路也是泥泞不堪。水灾后,李俊烈带领10多名村民用牛车拉来石块和泥土,历经10多天修整好这条农田路。这样的善举引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大力支持建成一座坚固的石桥。石桥建成后,李俊烈一个人用牛车从附近拉来石块,和着泥浆,历经20天时间砌成了两条总长30米的水沟,将流水引进河道,更好地保护了桥基。“好不容易才有这座石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心声。


编辑 刘稳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