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6个重点项目“试水”城市更新审批权下放

南方+ 2016-12-05 09:09

如果说土地是城市的外壳,那么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经济体的运转、历史文化的积淀乃至人们生活的幸福感,都是衡量城市内涵的“标尺”。

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载,尽管花都、番禺、从化、增城逐步纳入广州的行政版图让广州“越长越大”,但显然,广州不可能“无限长大”,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如何让自己“越活越好”,盘活那些萧条的、不再适应时代经济体运转的土地的价值,从而让城市具有内生活力,对广州而言,变得愈加紧迫。

从2009年成立“三旧”改造办公室,到2015年挂牌“城市更新局”,广州市政府对此职能的常态化设置,意味着广州更注重有内涵、挖潜式的发展,这是践行“城市更新”使命的开端。

老旧社区里的化粪池由于老化堵塞无物管让居民如厕苦不堪言,曾辉煌的机修厂变为堆货仓库,城中村里遍布握手楼,洗脚上田的农民“耕屋”维生……类似景象,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广州依旧存在。

如果说,2000年以来的“小变、中变、大变”让广州以亚运之名重塑了自我,在“东南西北”的战略规划中“自由生长”,那么,2015年之后的广州则在重新反观自身,尝试以城市更新的路径,在存量土地的舞台上谱写新篇章。

宏观政策和微观细则并肩而行,我们看到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做出的努力:城市更新越来越广为人知;26个重点项目已下放城市更新改造审批权;着力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提升老城区生活品质的《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已在开展。

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城市才是幸福的?《更新广州》系列报道,便以此为“尺”,来丈量城市建设与人们生活愉悦感的关系。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夹杂着社会各个层级、个体之间的利益,与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 休戚相关,广州的城市更新已奔 跑在“多元发展”的高速路上。

11月28日,《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下称《总规》)获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从此明确了四大思路的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从政府主导向“市场、政府与公众的多方互补互动”、从“单个项目、分类推进”向“系统引导、成片策划、差异化推进”、从单一拆除重建向综合运用多种改造方式(全面改造、微改造)。根据《总规》,官方计划到2020年实施完成城市更新42-50平方公里。在具体实施中,《总规》更是对城市产业升级、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环境风险控制、配套服务设施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综合交通优化、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原则、目标与策略。《更新广州》系列报道,首先关注《总规》中提到的“城市产业升级”焦点,观察并记录广州的旧厂如何通过改造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期为其他旧厂主体的更新改造找到参考样本;同时还关注在旧厂改造中,政府如何主导城市更新改造,进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

今年8月份召开的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一份重要的城建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广州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要立足于优化城市空间、改善人均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社会经济、推进差异化城市更新。

可以说,与2010年前后广州出台的“56号文”提出“10年内要全面改造52条城中村”等城市改造思路相比,如今广州市的城市更新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它更倾向于持续、有序、系统地进行城市肌理的渐进更新换代,更注重城市发展的长远品质而非眼前的经济成效。

犹如一个人从幼年长到成人需要不断探索,像广州这样的老城要恢复青春,同样需经历时间洗礼,摸索前行:就以权属主体相对单一的国有旧厂改造为例,从最开始的“退二进三”政策,赔偿标准由政府单方“话事”,到“三旧”改造政策规定权属人和政府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土地收益分成。随着时间的推进,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城市更新的方法也随之调整并日趋完善。

2015年2月成立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以来,城市更新工作进入常态化。今年,可说是该局全面探索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始,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鼓励创新、创新城市更新融资模式、加强工作统筹方面都在尝试落力推进。

显然,城市更新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我们期待,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每向前迈一步,就有一步的积累与收获。

A

26个重点项目试点

推进事权下放 行政审批踏入快车道

对于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来说,今年的一件大事是对26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进行审批权的下放,这与8月份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对城市更新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事权下放”,可谓一脉相承。

经手过“三旧”改造项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审批手续繁琐、流程很长。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不时会听到权属主体就此抱怨,有旧厂改造的主体甚至获得审批之后2-3年都办不完相关手续。

这一轮的26个重点项目审批权下放,无疑是对“繁琐审批流程”的积极探索,白云区城市更新局副局长林汉坤对南都记者说,市里审批和区里审批,后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这次被纳入试点的26个项目涵盖了广州11个区,主要包括4类:7个全面改造的村庄、4个郊区特色小镇、5个村级工业园,以及10个微改造社区。从名称就可看出,这些试点承载了城市更新不同类型的尝试,旧村、旧厂、旧城以及连片改造。

按以往的做法,“三旧”改造、城市更新项目需要经过市级部门审批通过才可开始实施,现在试点将这项权力下放到区一级的政府,市城市更新局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说,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选择了26个重点项目作为试点,如果效果好,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

就下放的具体权限而言,广州城市更新局下放的是“城市更新管理权限”,详细包括:将重点项目的基础数据调查核查、合法建筑核定、改造主体、用地方案(自主改造、融资地块、政府收储面积与范围)审定、融资地价核定、安置建筑总量核定、改造成本核定、土地整备方案与收储主体审定、分期建设计划审定、村民表决结果认定、项目实施方案审核审定等权限下放给区政府。

下放了这些权限,并非意味着这些重点项目就彻底走进“行政审批的快车道”。因为,除了城市更新局的权限外,项目要顺利实施,还需获得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记者了解到,市国土规划委也正在同步开展审批重心下移的工作。

可以说,审批权的下放对这26个重点项目都意味着重大的政策利好:踏进了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对于控制成本、有效推进项目的实施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B

旧厂改造尝新政

村级厂房可单独改造了 均禾项目饮“头啖汤”

城市更新政策对于旧厂改造的政策引导,与以往有明显区别: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村级工业园厂房,以往要有用地指标抵扣或者与村一起整体改造,而如今则可以单独改造。

今年8月份,白云区东平村的均禾大道北工业区项目已尝“头啖汤”,项目改造方案获得白云区政府审议通过,最近这个项目将在白云区三资平台挂网通过评审的方式进行招标,村民期待着这11万平方米的集体土地可以招来汽车产业合作方,将项目打造成汽车产业城,坐收租金提升经济收益。

在城市更新改造的3种主要类型旧村、旧城、旧厂中,旧厂改造无疑是最容易的,因为权属相对单一。城市更新政策对于旧厂改造的政策引导,与以往有明显区别: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村级工业园厂房,以往要有用地指标抵扣或者与村一起整体改造,而如今则可以单独改造。

旧厂改造政策调整背后的意味是:农村厂房的全面改造有了“实操性”的措施,改造门槛比以前低。

对于村级工业园的这项新政,南都记者在采访番禺、白云两个区的城市更新部门负责人时,他们都为这个政策点赞:村级工业园的改造终于可以“落地”了,而以往村级工业园改造的门槛太高。

番禺区去年就对全区的村级工业园做过摸底调研,其中《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第13条关于村级工业园“按现状用地面积和容积率的1.8计算权益建筑面积”等条款实施,就是当时摸底调研并进行经济测算得出的结论。

而今年8月份,白云区东平村的均禾大道北工业区项目的改造方案已获得白云区政府审批通过,是26个下放审批权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有望通过改造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无论是通过调研“摸索”政策的番禺,还是通过实践“使用”政策的白云,可以预见,未来这项新政在拥有丰富村级工业园资源的区中会被越来越多地尝试。

C

微改造唱主角

荔湾微改造有大计:

三年完成126个社区

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实施以来,“微改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换句话说,以前的“三旧”改造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这次新政为广州以后的城市更新工作定调:微改造唱主角,慢工出细活。

分类分期实施微改造

在8月份的市委全会上,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讲到城中村改造的策略时,提到要“实行差异化的城中村改造”,全面改造和微改造要根据区域特点不同而不同,“重点功能区以全面改造为主,其他地区以微改造为主,不断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

在讲到老城区应该如何改造时,任学锋说:“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的记忆,聚居着众多世代相传的老广州人。要把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作为民生大事,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完善排水、线网、消防、煤气管道等公共设施,改造老旧房屋,推行物业管理,有效解决环境脏乱差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早在今年年初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在接受南都采访时,便提到要在每个区都选点推行微改造模式,并逐步推广至全市。据了解,最近,市政府已审议通过《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以区为实施主体,将全市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较差的老旧小区分成四类(即按解放前、解放后至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划分为四个时期),分类分期实施微改造,以提升老城区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

荔湾微改造的建管委制度

在全面推进微改造工作的过程中,荔湾区对于老旧社区微改造的探索值得“点赞”。今年6月份,荔湾区政府发布了《荔湾区老旧社区微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下文简称“25号文”),将区内126个社区纳入计划,三年内完成微改造。

贯穿这份文件的一个核心制度是“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度,这个委员会主要由社区居民代表构成,通过自治的方式,收集所在社区居民的改造意愿,按照“实际需求”申请资金改造,与以往“一刀切”的穿衣戴帽式的老城微改造截然不同。

这个制度来自西村街的实践经验。早从2014年开始,西村街就陆续建立起12个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建管委,每个建管委由9人组成,成员是辖区内关注公众事务的党员、楼长、居民。建管委收集民意后发现,化粪池爆管、自来水水压低、消防水缺失、社区道路坑洼不平这些问题最为迫切,最终这些问题都通过建管委向区申请财政拨款,获得资金支持并组织完成更新改造。

建管委制度除了发动居民“自管自治”,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让这些热心居民“一管到底”,补充老城区缺乏物管的不足。荔湾区城市更新局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化粪池、污水管改造之后需要进行日常维护,每年的花费并不多,这部分少额资金由社区居民自筹并进行维护,这样就可以让更新的设施更加耐用,“在财政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改造资金会优先向已经签了长期维护承诺书的社区倾斜”。

财政支持社区微改造

与此同时,根据“25号文”,老旧社区微改造工程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区长效管理机制,由住建房管部门和社区属地街道组织,指导社区,依法通过招标确定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全面提升后续维护管理工作,区财政给予适当的专项补贴资金。

除了制度保障,市财政对社区微改造也给予资金支持,《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显示,1.988亿元的资金预算总额中,有1.88亿元拨给38个微改造项目,其中荔湾占了大头,获得1.14亿元拨款。据了解,对这些项目,区财政将拨付与市财政同样的资金额度予以支持,这意味着,荔湾区自身对微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

【采写】南都记者 南都实习生 湛婷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李琪艳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