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布 2016-12-01 18:02
12·1 世界艾滋病日
2016年12月1日,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中山疫情特点
1992年发现首例输入性感染者
199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患者
1998年发现首例中山市本地户籍的感染者
目前疫情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2016年1-10月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构成比为4.9:1,以中青年年龄段为主,25-54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68.9%。
1近9成异性传播病例中曾有过非婚异性性行为史
2016年1-10月份报告病例数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是连续多年持续增加后首次持平。报告病例中,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其中异性传播占总报告数的61.3%,经同性传播占33.1%,经吸毒传播占4.6%。与去年同期相比,经异性传播比例及经注射毒品传播比例均有下降,分别下降6.1%和13.4%,而经同性传播比例则上升15.1%。
异性传播病例中, 88.1%的病例有过非婚异性性行为史,其中男性病例中以商业性行为为主,占72.0%,女性以非商业性行为为主,占96.8%
2男男性行为人群仍是重点高危人群
男男性行为人群仍是我市艾滋病流行的重点高危人群,2016年报告病例中,同性传播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增加15.1%。人群监测结果显示,2011~2016年,该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12.6%、15.7%、11.9%、12.4%、12.0%及15.6%,连续6年超过10%;2015年估计新发感染率为3%左右。
3青少年人群染爱多源于“好基友”
同性传播仍是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的主要问题。2016年报告病例中,15-24岁的病例占15.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8.4%。其中,男性比例为83.3%;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5%。报告病例中有4例为在校学生,其中3例为同性传播。
今年发现的年龄最小的感染者为一名年仅19岁的高三学生。
2016年青年学生哨点监测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7.4%; 通过微信对大专院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知晓率为77.2%。
4不只是青年人,还有老年人……
2016年报告病例中,65岁以上年龄组病例占7.9%,较去年同期增加48.5%;感染途径均为异性传播,与去年同期情况相同;病例以男性为主,占83.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6年基线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53.9%;接受过艾滋病知识讲座的比例为34.0%,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的比例为22.4%。
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滞后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的不足却令人堪忧。
在一项针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性病的了解甚少,50%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处理性病的问题上,54%的受访学生选择“自行去看医生”,少数学生选择“默默忍受”。表明大学生缺乏对性病的认识,预防能力堪忧。
西安南郊某高校22岁男研究生小东(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感染艾滋病,“一直不敢也不想检查,总觉得距离我很遥远。”外表斯文的小东说,他在读研前就比较喜欢男性,“男友”都是经网络认识的,通过QQ聊天,等聊得投缘后就约会,“有四五个,长的交往几个月,短的就一次”,大家在一起不问名字,也不用安全套。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被哪位“男友”感染的,是否还有人因为自己而感染。
大学生“男男”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会采用防护措施,导致“男男”成为大学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体。
我们该如何正确有效预防艾滋病?从个人习惯出发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早期症状要警惕
部分患者在感染HIV初期无临床症状,但大部分HIV感染后6日至6周可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艾滋病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
1、持续广泛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腋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1厘米左右,坚硬、不痛、可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
2、数周以来不明原因发热和盗汗。
3、数周以来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疲乏。
4、食欲下降,两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
5、数周以来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呈水样,每日10次以上。
6、气促、干咳数周。
7、皮肤、口腔出现平坦或隆起的粉红、紫红色大斑点,不痛不痒。
8、咽、喉部出现白膜。男性阴部出现鳞屑性斑,痒;女性肛门瘙痒、阴道痒、白带多按妇科病治疗久治不愈。
9、头痛、视线模糊查不出其他病因。
当出现上面三个以上症状又有高危行为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将艾滋病毒从我们身边逐出,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益组织等共同发力;而改变全社会对艾滋病感染人群的误解与歧视,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唯有大声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加大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远离艾滋病的侵袭,在阳光下挥洒自己的青春。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