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发布 2016-12-01 17:52
11月30日,佛山市环保局组织媒体现场了解佛山水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目前,第一批“一河一策”42条重点河涌整治已基本完成,10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首批42条河涌中34条河涌达到Ⅴ类水标准。
第二批90条重点河涌今年初已全面启动,重点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部分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感观明显改善。
10月34条重点河涌达Ⅴ类水质标准
第一批“一河一策”重点河涌有42条,禅城区6条、南海区13条、顺德区10条、高明区4条、三水区9条。根据2016年10月水质监测结果,有34条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标注绿色),禅城区6条,达标率100%;南海区9条,达标率69%;顺德区8条,达标率80%;高明区4条,达标率100%;三水区7条,达标率78%。
10月佛山市第一批“一河一策”河涌水质监测结果
(点击可放大)
什么?看不懂表格数据?
没关系!!!
小编马上带大家去现场感受一下!
佛山涌桂城段
河边有位帅哥在练习吹奏萨克斯~
(这里确实空气清新哈哈)
佛山涌位于桂城街道和祖庙街道,南起石石肯水闸,与东平河相连,北至人民桥,与汾江河相连。佛山涌桂城段及其主干支涌的集水范围主要包括佛山涌桂城段以东,佛山水道以南,佛山一环以西,石肯以北的桂城街道范围,约18平方公里。
佛山涌
治理情况:佛山涌桂城段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石肯片区截污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岸景观工程等,总投资约2.3亿元。目前佛山涌桂城段整治工程已全部完工,水质改善明显。10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佛山涌桂城段已达到Ⅴ类水标准,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分别比2014年10月下降了80.61%、85.41%。
怡海公园是2007年桂城街道启动的碧水蓝天工程-佛山涌岸线整治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整个怡海公园水体约16万平方米,南、北岸景观约23万平方米,建成后怡海公园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千灯湖公园规模。
文登河
蓝天白云水清澈
文登河位于陈村镇,西起东平水道登州水闸,东至陈村大道与银河及文海内河相交。沿线自西往东流经碧桂花城、潭州村、大都村、绀现村、仙涌村、庄头村及石洲村等村庄小区,共有23条支涌。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涌长责任公示牌”~
治理情况:文登河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登洲污水处理北站、石洲污水处理站、工业废水分散收集处理项目等工程,总投资约2400万元。目前文登河整治工程已全部完工,水质改善明显。10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文登河已达到Ⅴ类水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比2014年10月分别下降了34.52%、46%。
河边鲜花朵朵开
汾江河滨水长廊(欧C段)
汾江河滨水长廊
汾江河是北江在佛山市主要支流之一,西起潭州水道的沙口水闸,东行横贯禅城区北部和南海区东南部,至南海区桂城沙尾大桥进入平洲水道。其集水区覆盖的佛山市地区人口将近150万。
汾江河禅城段整治工程已全部完工
治理情况:汾江河禅城段整治工程主要包括重点行业专项整治项目、污染源监控项目、内河涌整治项目、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等,总投资约79869万元。目前汾江河禅城段整治工程已全部完工,水质改善明显。2016年10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汾江河禅城段已达到Ⅴ类水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分别比2014年10月下降了44.44%、55.22%。
实施“治水六策”,重塑美丽岭南水乡
随着国家“水十条”的印发实施,佛山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精心组织实施“治水六策”,健全党政同责、城乡共治、社会参与的治水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多元融资治水模式,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美丽岭南水乡。
保护之策
严守水源保障饮用水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佛山饮用水源一直得到严格保护。境内西、北江水质长年稳定地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佛山市已制定《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定期巡查制度》,建立饮用水源日常检查执法体系,建立风险源管理数据库,及时发现和处理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问题,依法排查和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同时,加强水源涵养,高标准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准化建设。
东平河(郑聪/摄)
整治之策
科学治水优化水环境
坚持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目标,佛山出台了《佛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佛山市江河涌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等系列文件,坚持科学治理、标本兼治、水岸同治的治水战略,提升整治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突出流域化治水。2013年,佛山全面梳理河网水系、厘清汇水片区及片区主干排水通道,明确了227条重点整治主干河涌,全面推进内河涌整治。2015年,根据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全市划分为22个控制单元,设置46个市级考核断面及6个水质参照断面,搭建“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分区”水环境管理体系,统筹全市治水布局。
桂城千灯湖(霍广良/摄 )
其次突出精细化治水。2013年佛山启动“一河一策”治水模式,推动全市227条内河涌整治,建立工程库按月跟进,建管结合保障整治效果。首批42条重点河涌共计整治项目389项,总投资约75亿元,现已基本完成。第二批90条重点河涌共计整治项目306项,总投资约33亿元,2016年初已全面启动,重点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部分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感观明显改善。
佛山现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54家投入运营,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36万吨/日,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约2110公里。同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计划在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广佛跨界流域内25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
修复之策
生态治水弘扬水文化
佛山将水环境整治与城市绿化景观紧密结合,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林水相依的城市滨水体系,逐步形成“水、城、绿”有机融合的岭南水乡城市景观特色,形成治水养水新路径。将98个水环境整治和滨水绿化景观建设项目作为城市升级的重点项目,推动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打造了佛山新城露天泳场、潭州水道等环境优美、生态突出的亲水空间。
汾江河、丰收涌、里水河、三圣河等一大批河涌从“臭水沟”变成集排涝、绿化、旅游、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并建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独特的粤韵渔耕文化内涵的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广东佛山西樵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大而优的项目落地,先后引进了一汽大众、北汽福田、中国中车等龙头项目。
西樵渔耕粤韵园
管理之策
铁腕治水改善水质量
佛山坚持重典治污、铁腕执法,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执法推进治水,提升群众良好水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治理模式。制定并发布省内第一部流域性污染物排放标准《汾江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比国家和省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开展重点排污大户的污水管网及排放口规范化整治工程,推进企业刷卡排污实时监控排污总量试点工作。保持最严厉的打击违法排污态势。
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落实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加强与广州、肇庆联合执法、交叉执法。2014年在全省首创“环保警察”后,今年又组建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侦查专业队,提高环境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法院、检察院、公安和环保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全面、高效、快速地打击环境犯罪。
环保警察让企业主指认现场
制度之策
责任治水保障水安全
坚持制度先行,强化治水责任落实,佛山市领导多次主持会议或现场督查水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绿色发展考核体系。佛山于2013年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重点河涌“涌长段长断面长制”,以涌长制落实整治责任。围绕一河一策、南粤水更清、挂牌督办等项目建立工程库,要求各区每月以报表报告形式全面、细致概括项目形象进度,
同时,市环委办定期组织实地督查,检查工程进展,以工程进度倒逼整治进展。定期公布水质达标情况和镇街水环境质量排名,开展水质目标与建设任务推进双考核制度,并与年终绩效相挂钩,构建科学合理、宽严并济、动态调整的水质考核和问责体系,以水质状况考核整治成效。
亚艺湖畔(范同清/摄)
共治之策
城乡统筹共享水成果
坚持统筹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全员发动群众参与,探索资金多元投入,实现治水社会共治共享。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治水。佛山加强村级工业区环境管理,2015年底首批104个试点村居已完成整治,2016年按计划铺开第二批100条村居的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未能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纳污范围的村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投资5亿元建成172个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合计5.16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2016-2018年计划完成5.3万立方米/日的建设任务,确保整个流域不留生活污水处理的空白和死角,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清理禁养区养殖场6400多家。研究出台鱼塘排水污染防治方案,减少鱼塘排水污染。
佛山新城(林经良/摄)
二是发动群众参与治水。连续三年推出100项环保民生实事,治水项目所占比例最大。每月向社会公布重点河涌水质监测结果,建立有奖举报、媒体新闻联动制度,聘请环保社会监督员、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
三是探索多元融资治水。加大财政投入,将国家下达的1.2亿元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西南涌流域水污染防治。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利用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优惠贷款推进水环境整治工作。在污水厂多以BOT、BT模式建设运营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河涌整治、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试点。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佛山市环保局、广佛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