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2016-12-01 16:27
11月28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发布一则特殊的“寻亲”通告,有人在当地大浪滩戈壁发现一具白骨化的尸体,依据帆布包、信件等遗物,警方推测罹难者是一名四川巴中或仪陇籍的地质工作者。11月29日,茫崖警方联系四川两县公安,启动警务协作机制查找。
“寻亲”工作开展不到24小时,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处就有了关键进展,该局宣传人员王彬成告诉南都记者,通过遗物信件上的“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字样,巴州分局民警实地走访,找到了罹难者“李中华”的家属,“最终结果还需进一步生物检测确认”。
戈壁白骨
11月15日下午1点,捡石爱好者张能(化名)等3人从茫崖出发,驱车向北开了130多公里,到了有“800里瀚海”一说的无人荒漠区。
张能喜欢奇石。在青海北边,靠近罗布泊一带的戈壁少有人至,年降雨量不到20毫升,环境非常恶劣,但对张能来说,这里是发现奇石的“宝地”,他和同样爱好的朋友时常来此寻找奇石。
到达目的地后,张能下车开始寻宝之旅,但在偌大的戈壁滩上转了一个多小时后依然没有收获。这是一片较为平坦的戈壁沙滩,到下午4点,“远远地看到了遗体”。
张能告诉南都记者,遗体身上的衣服已经被风沙风化,失去了本色,起初他只以为是渴死的骆驼或牛之类的动物。直到走近不到4米远,张能赫然发现,这是一具人的遗体。而这具遗体上残存的衣物,让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张能再熟悉不过。
“深蓝色的棉布上衣,裤子,手边是一个淡黄色的帆布包。”张能告诉南都记者,在他小时候,茫崖一带的油田、勘探等工人都是这种穿着,尤其是那双翻毛皮鞋,当时一般人家消费不起,“都是作为工人劳动福利发送的”。
张能急忙给同行人打电话。另一捡石爱好者驱车前来,并绕着遗体行驶了一圈,留下的车辙印成为后来警方找到遗体的重要标记。
回家后,张能向相熟的茫崖警方谈及此事。11月23日,茫崖公安局副局长唐拓华带着民警、法医等人,在张能的引领下再次来到遗体处。
“(当时)尸体仰面露在地表,已完全白骨化了”,唐拓华告诉南都记者。在对遗体和遗物调查分析后,初步确定了此事,出于帮助罹难者落叶归根的想法,通过官方新媒体向社会求助寻找罹难者家属。
11月28日,茫崖警方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扩散:寻找在茫崖大浪滩60年代失踪人员亲属!》一文,很快引起社会舆论重视,效果出乎了唐拓华意料,“特别是在29日晚以后,接到很多网友提供的信息。”他说。
“希望能找到家属,让他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张能告诉南都记者,在11月23日那天,警方处理相关遗物后,将遗体就地埋葬“入土为安”了,临行前还在坟边用石头摞起一截“碑”,车行驶在直线距离不到400米的山里沙土路上,还能远远看到。
茫崖行委公安局民警对遗物进行检验
随身信件
11月28日,茫崖警方发布通告后,罹难者的身份认定与“寻亲”工作都进展飞速。
唐拓华告诉南都记者,因罹难地点干燥、气候恶劣,罹难者的遗物保存较为完好,在其随身携带的一个浅黄色帆布包中装有信件,一支广东电机厂制手电筒,和老旧防风镜等遗物。
随身物品帆布包和防风镜片
据茫崖警方11月28日通报,经现场勘查和遗骸方位,警方推测,这位在茫崖大浪滩地区的失踪人员,可能因走失迷失方向,不幸在无人区罹难;同时,根据衣物特征、信件邮戳和一张洛阳日报,民警推测死亡时间为1960年9月至1961年4月前。
1960年9月13日发行的《洛阳日报》
部分字迹可辩的信封
1960年的若羌县邮戳
信封上的邮票
另外通过解读信件的模糊字迹和邮戳,警方判断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一个信封寄出地址是:四川省仪陇县邮电局,有“邓光学同志收”字样;另一个信封模糊,有“邓光学同志收”字样;一个寄往贵州的信封为“李中华收”,寄件地址: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四小。
唐拓华告诉南都记者,推测这名失踪人员可能叫邓光学,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邓光学单位或住址可能在若羌县某地;推测失踪人员邓光学可能为四川籍,在四川省仪陇县或巴中县有亲戚朋友或同学。
11月29日,经青海格尔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协调,茫崖警方与四川巴中公安局、仪陇县公安局取得联系,已启动警务协作机制,全力查找罹难者家属。
随后,众多的舆论关注和网友提供线索给“寻亲”工作带来了便利,“11月30日起,有很多网友向我们提供线索,其中不乏有价值的。”11月30日上午,唐拓华告诉南都记者,已确定罹难者是四川籍人士,去世时间缩小到1960年冬天。
另外,南都记者从仪陇、巴中公安处了解到,当地在11月29日晚得知此事后,开始向乡一级分局、派出所等部门通知,“领导很重视,搜寻工作是连夜开展的。”巴中公安宣传人员袁先生说。
“李中华”
南都记者了解到,遗物信封上“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四小”字样,成为寻找罹难者家属的重要依据。
11月30日上午,南都记者从巴中公安局政治处得知,因“鼎山公社”是巴中市中巴州区一带的历史名城,巴中警方对巴州分局的搜寻工作下派尤为着力。
巴中市公安局鼎山派出所开展走访调查
11月30日下午,巴州区公安局宣传人员王彬成告诉南都记者,在相关民警实地走访后,找到了疑似罹难者家属的人员。与之前茫崖警方的判断不同,王彬成表示,民警在鼎山区域走访发现,罹难者疑为“李中华”,而非此前的“邓光学”。
巴州公安官方在11月30日下午5时48分通报了初步结果,经鼎山派出所民警走访调查,和青海警方在网络上发布的现场书信,初步推测在青海省茫崖大浪滩无人区上世纪60年代罹难人员可能叫李中华。
通报显示,李中华,男,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人(系鼎山派出所辖区),父亲叫李崇山(逝世),妻子邓某,现年88岁,还有两个女儿。遗物信件上提到的“邓光学”这个人,可能与李中华有关联,或许是化名。信件中提到仪陇县,据走访了解,李中华的姐姐早年出嫁到与家相距不远的仪陇县。
经李中华弟弟介绍,李中华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新疆若羌县失踪,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腿部受伤,荣立过二等功。因受伤治愈退伍后被贵州铁路局招工修建铁路,后又到贵州桐梓县一砖场务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到新疆若羌县米兰农场工作,后一直失去联系。期间,李中华家人给农场写过信,回信说农场已倒闭,联系不到李中华,从此再无任何消息。
11月30日晚间,茫崖警方也通报了这一结果,此外还提到,茫崖行委会公安局刑警在罹难人员遗物帆布包里,发现由四川巴中县鼎山公社×××四中,署名“崇山”寄给儿子李中华的信件和钢笔家书,间接证实了巴州警方消息的可靠性。
王彬成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李中华家人就是茫崖罹难者的家属,“还有待DNA等生物检测确定,失踪人员李中华的诸多细节也有待进一步确认。”
背景
戈壁上的迁徙
南都记者检索发现,1960至1961年期间,在青海、新疆等地,尤其在茫崖一带罹难于戈壁的石化技术人员并非只此一例。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世纪50年代,青海油田、矿业被正式开发,而茫崖作为青海油田的重要地点,从1954年开始发生剧变,人口也从一开始的几近于零,至最辉煌时达到10万余居民。
河北籍人士梁泽祥是这一巨变的亲历者。他1958年在茫崖地区参加工作,起初在井队当工人,60年代初调《青海石油报》当记者。他告诉南都记者,1960年1961年期间,因正值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不少当时在新疆、青海等从事石化行业的人,为求生存,自行迁徙向内地走,人口失踪后被发现罹难戈壁的人并不少见。
南都记者 嵇石 实习生 向治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