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王京生为深圳支招:做国际一流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拼这个

南方+ 记者 张光岩  2016-12-01 14:31


11月30日下午,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迎来了两位知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教授和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他们就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话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与表述。

据悉,这场“一带一路与文化自信”专题讲座是第十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盐田区于2007年创立了“深圳海洋文化论坛”这一海洋文化研究的品牌,论坛由小到大,由单一走向系列,由古地图展起步,扩展至从专家论坛到公众走读,再到儿童的海洋赏读与发现的系列论坛,已逐步从深圳走向全国。

在此选取此次讲座中两位学者的核心观点与看法,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带一路中”的文化竞合

“一带一路”战略要覆盖这么大的范围,这些国家拥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经济上要流通,文化方面应该怎么样呢?葛剑雄认为,文化方面应该强调包容。“我们希望人家对我们包容,那么我们也应该包容人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应该共生。”他指出,我们过去从没有在那么大的地理范围内,去寻求经济上的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防止把一些对文化上的不同的看法或者是不同的信仰引向歧途,就像美国的政治学家讲的所谓的“文明的冲突”。“这个冲突怎么避免呢?就是要靠文化的包容”。

葛剑雄表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性和动力都是来自外在,就连“丝绸之路”的名称也是1877年才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命名的。而当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完全是出于主动,我们主动为世界作贡献,主动寻求世界发展之路,如何能够与世界互连、互通、互信,最后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至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葛剑雄提醒,“一带一路”既要展示我们的文化,也要了解人家的文化,至于他们要不要接受我们的文化,要不要马上推广不能勉强,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勉强我们。他强调了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家要尊重、理解、赞扬欣赏别人的文化,所谓的天下大同我理解就是和谐,而不是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王京生则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结合深圳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不但要拼经济、拼管理,还要拼文化,最终是要拼文化。“很荣幸地说,到今天为止深圳是唯一一个国内提出以文化立市的城市,这一点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他认为,深圳要想继续发展一定还要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拼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深圳推向国际上一流城市水平”。

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

谈到文化自信的话题,葛剑雄以论语中子贡和颜回的例子举例。“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我想他不一定没有家财万贯的子贡幸福”,所以他认为,文化自信来自于“适合”,因为适合,才不会好高骛远和见异思迁。

此外,葛剑雄强调,一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在世界领先的国家是英国、美国,英国在前些年每年创意产业的GDP几乎都提高一个百分点,亚洲领先的国家当属日本、韩国。约瑟夫·奈认为,中国文化是很强的软实力资源,但文化不能直接变成软实力,一定要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

最后,王京生谈了自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在去年讨论政府工作的会议上,他曾经提出这个建议,后来被写进总理的报告。王京生回忆,去年中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额占比达到历史新高,但同时也是出国买奢侈品买马桶盖等现象最被关注的一年,这样的情况让他意识到,“只有让人尊重我们的产品,才能尊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葛剑雄则表示,在历史上,中国的产品是品质的象征,是那时候的“奢侈品”,这些东西发展到现在被一定程度上丢失了。他认为,强调“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要强调职业道德,给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以体面和尊严,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校对】华成民

编辑 李啸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