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名记|大学生防艾组织的日常:常被问“还能活多久”

南方+ 记者 曹斯 李秀婷  2016-12-01 08:37

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广州一个大学生防艾组织的日常。

“我还能活多久?”

“只要你好好吃药,想多久就多久。”

“可是,一切都变了啊!”

“那,得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了。”

……

眼前的齐刘海女孩阿翔,大眼睛扑闪,真挚发光。在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作为艾滋病检测咨询志愿者的她,向南方日报记者分享了她工作的所见所感。

阿翔来自大学生防艾组织“岭南小伙伴”,该组织致力于为在校生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和梅毒快速检测及一对一咨询服务。

广州公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州校园艾滋病例共260例,学生占总体疫情比例从2002年的0.7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8%。

“岭南小伙伴”的成立,正对准了在校艾滋病感染者的迷茫。

难在心理战

“就怕对方在自己面前崩溃”

几天前,广州一高校艾滋病检测点。庄强(化名)拿到初筛结果,情绪跌至冰点。他拒绝提供身份资料做进一步确认。

“岭南小伙伴”志愿者小菠萝(化名)看着眼前泪如雨下的男性求助者,有些无奈。“他在一次与非固定性伴侣发生关系后来检查,没想到就‘中招’了,来时精神状态很差。”

小菠萝是广东工业大学大四学生,22岁的他已是资深校园性教育社团成员,更是“岭南小伙伴”的“元老”。

咨询员们总觉得,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从抽血检测到出结果,只有15分钟。期间,他们必须迅速获得信任,进行风险评估看是否有高危行为,讲解相关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小菠萝想尽量做得好些。可面对情绪激动的庄强,他感到一切语言都苍白无力,只好反复安慰:“你先缓缓,平复一下心情……”

小菠萝留了庄强的联系方式。一来二去,网络牵线,庄强渐渐建立起对这位咨询员的信任,并在他的引导下,慢慢开始接受规范治疗,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感染者常问什么问题?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咨询员阿翔说,“因人而异、五花八门”。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防艾知识对她而言几乎没难度;难就难在,提供咨询也是一场“心理战”。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担心点不一。有的怕死,有的怕被舍友歧视,有的怕家人伤心,有的烦吃药,有的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咨询员不能预设立场,要一步步帮求询者剖析出他/她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比起单纯拿到一个结果,我们更想让求询者对自己的状况有更多的思考”。

经过在“岭南小伙伴”的洗礼,如今的阿翔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咨询,变得越来越淡定。而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好奇宝宝”。在一次活动中机缘巧合前来帮忙,被防艾公益组织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以下简称“岭南伙伴”)负责人李小米相中,成为“岭南小伙伴”的一员。

“第一次遇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咨询者,我比他还紧张,就怕对方在自己面前崩溃,怕自己说错一句话让对方更加难过。”阿翔清楚记得,几个月前,一名两年前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男子前来。两年前,他曾自行用试纸做过检测,结果为阳性,却拒绝接受。因此,对此次初筛阳性的结果,他从头到尾都十分冷静。

“也许,他就希望要一个肯定的答案吧。”后来,时间证明,阿翔给他的不仅是答案——这几个月,阿翔成为了他最信任的人,一直在为他提供咨询和帮助。

关键三分钟

“重中之重是建立信任关系”

11月23日中午,广州李小米家中,弥漫菜香。但,那是隔壁家的。她家,还是冷锅冷灶。

这个两居室的公寓,俨然成了“岭南小伙伴”的工作室。五六个年轻人席地而坐,腿上放着电脑,“噼里啪啦”打字,修改演示文稿。他们正在为省里的防艾讲师赛做最后冲刺。

“又是一个通宵!”小米的眼睛有些疲倦,人还是充满激情,“来吧,说说‘岭南小伙伴’”。

李小米是全国知名防艾公益组织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的“掌门人”,“岭南小伙伴”是其延伸机构,聚焦在校生,为他们提供检测与咨询服务。

为何关注在校生?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州共报告现住址本市的学生HIV感染者/AIDS病人260例,其中病人48例;学生占总体疫情比例从2002年的0.7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8%

“经过‘岭南伙伴’的校园性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如果教育与服务割裂,让人特别难受。”李小米所说的“难受”,指的是学生通过性教育得知高危性行为的风险,却不知道一旦发生了可以去哪里咨询;若能找到咨询点,赶上不开门或医生回应得过于简单,他们便不想再去。

然而,在父母不能说、朋友又不一定信得过的情况下,他们很需要身边至少有一个靠谱的求助渠道。

能否让教育与服务对接?2015年10月5日,李小米建了个群,找了“十来个走心又讨人喜欢的小朋友”,“岭南小伙伴”就这么诞生了。

“招募时,我们希望有各种风格的志愿者加入。包括上道的‘老司机’,单纯的‘傻白甜’,有求知欲的‘好奇宝宝’。”李小米说,在目前的13名志愿者中,“好奇宝宝”最多,有6—7名。大家都信奉一个理念,由青少年来回应青少年的关注和问题。

“我们要求大学生咨询员掌握一定知识,但不要求背书或考试,而是在案例模拟训练时不断纠错,帮助巩固”。

“案例模拟训练的重中之重,是学习如何在三分钟内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如果无法建立信任关系,对方会走掉。走了以后会怎样,没人会知道”。

“专业知识反而是其次。被问到不知道的问题,咨询员还可以再问别人找到答案。哪怕对方没有感染,教他的方法以后也可以用得上。”李小米说,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如果有一天,他们在别的地方测出阳性,也能对艾滋病的治疗有概念,有信心,而不会选择走极端。

走进象牙塔

不到一周4场咨询名额约满

从去年搭建起这个小团队以来,“岭南小伙伴”已做了千余例一对一检测咨询,其中青少年约占三四成,检测出并跟进着30多个阳性患者。

“现在‘岭南小伙伴’做的检测量还没上去,还在锻炼大家的咨询技巧。”李小米说,“岭南小伙伴”人手不太够,还需要到各个学校去发掘“种子”,挑拣出有趣又合适的人加入。

11月下旬,“岭南小伙伴”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启动了“学生专场”,在广州的4所高校推出艾滋病检测咨询预约。不到一周,也没有经过学校层面的推广,4场咨询近40个名额已经约满。“小菠萝”说,他们决定这个星期再多加两场咨询,“如果需求大,会再逐渐增加”。

开设“巡回”的“学生专场”是“岭南小伙伴”们摸索不同宣传推广模式的一次尝试。李小米说,目前“岭南小伙伴”设立的线下检测点离任何一所学校都不算近,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离最近的地铁口都还有15分钟的距离,比较难找。

一方面,隐蔽的地点很好地保护了前来检测者的隐私,但另一方面,地点难找也阻拦了一批有检测需求的人。李小米说,目前这个检测点开放时,一天只有不到5名检测者上门。

李小米说,由于“巡回学生专场”取得比较好的成效,目前“岭南小伙伴”打算新建几个在高校内的学生检测点,每周或每几周固定时间,“岭南小伙伴”前去高校做检测。“只是借学校场地,现场不会出现学校的工作人员,检测的结果也不会报给学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能把检测服务覆盖到大学城或其他高校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已加入到在校生群体的艾滋病知识普及和预防工作中来。除了“岭南小伙伴”,广州市青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等NGO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11月27日,30个高校社团与社会组织加盟了广州市青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2016“牵手红丝带”广州青少年预防艾滋病行动,将通过主题宣教、讲座、青春期健康小组等不同的形式,以有趣的方式把防艾知识传递给青少年。

由于高校集中,广州的青少年、在校生群体的感染者病例报告数一直比较多,在未对青少年、在校学生开展针对性干预前,该群体的感染者病例报告数年均增长高达46%。

让人欣慰的是,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咨询服务措施下,该群体感染者报告数增长幅度下降到了目前的约25.5%。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部部长徐慧芳透露,在校生群体的监测感染率也开始明显下降,从2014年的0.2%下降到了目前的0.09%。


小科普

问:艾滋病病毒(HIV)在哪里呢?

答:HIV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体液中。

问: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呢?

答:1、性传播:男女或男男之间无保护性的性行为可以传播艾滋病,性伴侣越多,被感染的风险越大;

2、血液传播:输入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格的各种医疗器械及能够刺破皮肤的工具等都可以传染艾滋病;

3、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以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时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记者】曹斯 李秀婷

【实习生】卢茵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