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23:49
本报报道,由彩票公益金资助、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的“留守儿童流动讲堂”近日走进丰顺汤西镇新兴村,邀请嘉应学院医学院教授为该村60多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作题为“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的专题讲座。活动还将陆续走进蕉岭、兴宁、五华等农村学校,开展15场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留守女童自我保护”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为留守儿童开设讲座,从心理健康、自我保护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很强,体现了当地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最容易出现的是心理和安全问题。很多孩子们不懂得“留”,更不懂得“守”。而面对一宗宗儿童伤亡事件,难道又能完全怪他们的父母?“留守”二字,掩盖了许多的社会无奈。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涉及很多方面。有人把留守儿童称为“制度性孤儿”,很真实地道出了留守儿童的制度困境。在家庭监护缺失情况下,职能部门强制介入,从顶层设计,建立儿童保护制度,从监护责任、报告责任等进行政策兜底,保护儿童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日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会议专门部署了“合力监护、关爱成长” 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标志着责任明确、不留死角的关爱网络正在形成。笔者认为,其中的细节,比如建立留守独居儿童的数据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通留守儿童服务热线为他们提供保护、医疗服务、心理辅导、遣返和康复等服务,尤须完善。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制度建立、政策发力,还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儿童保护政策宣传、信息报告、短期照顾、资源协调、协同保护和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学校老师、爱心人士、政府人员都可通过结对帮扶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等等,通过各种力量合力,撑起留守儿童的保护伞。
■ 邱发平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