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藏富|石湾窑与钧窑如何结下不解之缘?

侨乡广记  2016-11-30 18:33

11月中旬,笔者陪同单色釉古陶瓷大收藏家冯玮瑜到夏朝古都、北方陶瓷制造重镇河南省禹州市考察,专程造访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

玩瓷器的人,或许读到过民国刘子芬在其著作《竹园陶说》里的一段话:

古瓷不重彩绘,所有之器皆纯色,市肆中人呼为一道釉。其实高贵之品,自以一道釉为古雅,青花亦较五彩隽逸。世风渐薄,彩瓷风行一世,不知古意既失,价值自低。”

在古陶瓷收藏领域,单色釉是高段位的玩法——不但资金门槛很高,而且知识和审美门槛也非一般的世俗投资者所能高攀。因而,为了表示对这位从南国千里迢迢来访客人敬意,张金伟特意给冯玮瑜送上了自己精心烧制的一只釉体油黑发亮的杯子。不过,让笔者颇感意外的是,作为交流,冯玮瑜带去的却并不是自己最拿手的单色釉,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作品《达摩》。

△冯玮瑜(左)向张金伟赠送佛山陶塑作品

潘柏林乃石湾陶艺的新派代表。张金伟虽远居中原,对这一点却不陌生。在海内外陶瓷玩家的眼里,石湾陶塑(也称“石湾公仔”)是不折不扣的广东特产。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作为一种汉族民间兴起的传统制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而民国时期经历暂短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又恢复到全盛创新的时期。

△准备进窑

冯玮瑜后来告诉笔者,她把一件石湾陶塑作品带到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是极有深意的。禹州是钧瓷的故乡,早在800多年前,宋朝的匠人就在这里以还原焰创造性地烧制出让世人震惊的铜红釉,从而为中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釉自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最著名的单色釉有天青、月白、碧蓝等,而窑变色彩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等,使得原来由“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二分天下的中国陶瓷,借助神奇的窑变艺术正式走向了彩色的世界,对后代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刚开窑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广东佛山石湾窑开始流行的广钧,实际就是一种仿钧釉。而直到今天,石湾陶塑界仍然在沿用这种釉烧技艺和习惯。从美学特点上来说,广钧釉体浑厚,变彩丰富,不仅有钧红、月白、翠玉、云霞等上好品种,且有青釉带蓝斑纹、灰釉带深蓝斑纹、青釉带红斑纹等特色釉种。佛山的匠人把这种饰釉成功应用到雕塑人像了,从而为石湾窑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打下关键的基础。

△广东艺术家用钧窑烧出来的当代陶艺当品

实际上,广钧只不过钧窑衍生体系的一支。金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大的钧窑体系。到了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也开始加入仿钧釉瓷器的烧造,当时出现的霁红(祭红)、郎窑红、豇豆红,便属于钧釉繁衍出来的新一代名贵品种。

△潘柏林《喜怒哀乐》

今天,与宋代钧窑有着不解之缘的广东石湾陶塑,已经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国传统陶艺。

从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回国探亲的广东华侨,总会习惯性地买一两件产自佛山的陶塑作品带回去送给周边的朋友,介绍洋人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潘柏林陶塑作品

在张金伟馆长的工作室里边,著名陶瓷学者王洪伟的一句话让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广钧虽来源于宋钧,但是在艺术层面来说,它们各有长处,传统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名世,而佛山陶塑以丰富的造型艺术来深入表现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只有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才能让中国的陶瓷文化在“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中越走越远。

△钧窑葡萄紫绿苔斑花插

△当代钧窑雨过天青铜红绿斑杯

善本藏富

文字|冯善书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黄叙浩 李卓

校对|钟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