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记 2016-11-30 18:34
古驿探幽
走/进/增/城
11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古驿道定向越野赛拉开序幕,来自深圳、广州、佛山、香港等地的600多名选手齐聚瓜岭村,为这座幽静的村庄带来了难得的热闹气息。
瓜岭村位于增城市新塘镇东部。明成宗年间,瓜农大多种瓜于此,搭棚看瓜,逐渐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已超过2000人。
海外谋生筚路蓝缕
宁静古朴的瓜岭村,有传统的明清建筑,有异化的中欧式碉楼。村民向记者介绍,行走在瓜岭村,目光之所及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华侨有关联。建筑雕花、彩色马赛克玻璃,处处体现着中西结合的“侨味”。
村中建筑处处散发着“侨味”。
瓜岭村原党支部书记黄金棠在《侨乡瓜洲》中提到,瓜岭村人出海的高峰期出现在1902—1903年间,村中几乎一半的男丁远渡重洋,谋生海外。侨民居地多以澳洲、新西兰为主,加拿大和美国,越南、古巴、泰国次之。而最早在19世纪50、60年代,瓜岭村已有首批先民抵达美洲、澳洲,其中很多人是通过“卖猪仔”去到海外。他们向家人筹借水脚(路费),从香港或澳门出发,乘坐太古行三枝桅货轮出海。
高峰时期,瓜岭村中几乎一半的男丁远渡重洋。
俗话说“险过趁洋”。传闻瓜岭村民搭船出海,长则需一个月,短则都要25天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船中他们只能乘坐下等舱,不见天日。如遇大风大浪,大船沉没,只能葬身大海有去无回。1885年,有瓜岭村人乘船出海,途中船只沉没,只有一人爬到桅杆上获救。
初到之时,他们多以耕菜园、卖水果、开理发店、洗衣店为生。有些人在街上卖水果,外国人任意拿取而不付钱,上前追讨只能得来一顿拳打脚踢,苦不堪言。也有部分村民参与淘金,并因此改变命运。如村民黄美中于1856年在美洲挖得巨金,于是回乡捐资,回馈家乡。
建成碉楼守卫家国
瓜岭村中有座建筑依河而建,造型奇特,格外显眼。那便是广东唯一的水碉楼宁远楼。宁远楼的建设,离不开该村华侨的捐资出力。
远望定远楼。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贼匪横行,民不聊生。瓜岭村是著名的侨乡,村民常有海外亲人汇款资助,更是令土匪垂涎三尺。1919年夏天,村中被土匪劫走36人,民财被洗劫一空。
黄田惠等瓜岭村华侨于是捐资筹款,于1928年先后筑成宁远楼、棠荫楼两座碉楼,购置枪炮,由村民轮流值班看更,以保家乡一方安宁。华侨回乡,也会购买很多腊味挂在楼上,供看更守卫村民食用。
碉楼共有4层,可是2层以上的墙外部多加了建筑,呈倒锥形,上面二个孔及下面一个孔组合望去好像是人的脸孔一样。
据介绍,“脸孔”就是碉楼3、4层建筑的机枪、大炮口。第三、层楼的四角的倒锥形枪眼堡,里面建有进行攻击敌人的大炮、机枪口,布满楼四周观察敌情的暸望口。碉楼外的吊桥和里面的水井等更让人惊叹不已。抗战期间,该碉楼抵御过日本侵略者,现在仍可看到碉楼铁窗上的弹痕。
碉楼内部的机枪口仍可见弹痕。
崇文重教桑梓情深
与两座碉楼一样,由村里华侨捐资并造福乡梓的,还有一座学堂。作为著名的侨乡,新塘镇瓜岭村崇文重教之风由来已久。为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瓜岭村华侨黄松礼、黄同法等人提议,凡乡人在外埠获利回乡,须每次捐5英镑作为村的教育基金,此举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响应。5英镑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民国元年,在该村华侨的资助下,瓜岭村创办了当时的新式学堂——瓜洲小学。
瓜洲小学历史图片。
2011年,在原瓜洲小学旧址上,一所现代新式学堂——南华书院面世。南华书院校长李天彤介绍:“历史上,瓜岭村曾有个村约,华侨归国一定要捐资兴建两样东西。其一是碉楼,守卫家乡安宁;其二便是学校,振兴家乡教育。”
南华书院立足于岭南乡村,积极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与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共同在瓜岭村建立了“明代真儒湛甘泉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南华书院创立家风讲堂,呼吁重拾好家风。
近年来,南华书院还以国学教育为基础,以中医教育为特色,通过传统文化讲座、培训、交流以及少儿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立“南华家风讲堂”,呼吁重拾好家风。来书院上课的,不仅有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也常有成年人参与课堂。
岁月流逝,和平年代的碉楼早已失去它们原有的功能,瓜洲小学也旧貌换新颜。海外华侨回馈家乡的一片热忱,却不会轻易消逝……
文字 | 黄叙浩
图片 | 黄叙浩(资料图片除外)
编辑 | 黄叙浩 见习编辑 李卓
校对 | 钟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