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 记者 陈荣汉 2016-11-30 11:15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把是总量,一把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质量和效率。
从产业发展上看,毗邻珠三角的清远一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市。自2002年清远开始大力引进建筑陶瓷企业后,白色的陶瓷与原有的有色的再生金属、灰色的水泥被称为清远的三大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为清远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清远绿水青山的优质生态资源带来隐忧。
“思想观念要创新。要从摆不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总量思维中走出来,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确定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市委书记葛长伟曾表示。
回观近五年,自2011年底的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桥头堡”发展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从准入门槛的制订,到扶持配套政策的出台,从公共服务平台的兴建,到营商环境的改造,清远“破立并举”,拉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在存量优化方面,清远在过去五年先后出台了《清远市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清远市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办法》、《关于印发清远市加快再生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着手对陶瓷、再生金属等行业进行严厉整治。而对于水泥行业,清远采取的措施为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9万吨,约占我市水泥产能的三分之一强;落后钢铁产能167.9万吨。
在一系列的强力措施之下,清远市高耗能行业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至2015年底,高耗能产业的贡献率为15.32%,较2011年下降了18.6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5年的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16%,“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42.86%。在GDP能耗方面,2015年的下降幅度达7.73%,整个“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22.16%。
在“破”的同时,清远加快了“立”的步伐,在提高增量上下功夫。五年来清远先后出台了《清远市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和增强实力的实施方案》、《清远市鼓励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清远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清远市商事登记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务求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动力、向创新要动力。
为了营造产业转型升级良好的发展环境,2012年以来,清远市积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等“三大抓手”做了大量工作,经济发展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清远的决心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2年至今,清远市共引进工业项目677个,合同投资额为1675.47亿元。长隆项目、金发科技、天安智谷、神华国华项目、英德通用电梯集群基地、广清产业园……一个个重大的投资项目陆续落户,为清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一根根“能量棒”,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这批优质项目落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清远的产业结构的明显提升。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清远的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4.8%:40.3%:44.9%;而至今年第三季度,这个比例已经调整为14.6%:38.2%:47.2%,第三产业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2012-2015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31.2%,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的2.4倍;先进制造业年均增长26.6%,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
纵观过去五年的GDP数据,清远在经历过2012年的全省垫底后,2013年清远的GDP增速已经触底反弹至8.2%;2014年的数据为7.9%,而2015年回升到8.4%,全省第六。今年一季度,清远的GDP增长了8.3%,排位更是全省第二;今年三季度增速则为7.9%,分别比全国、全省快1.2和0.6个百分点。
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但清远用五年时间沉心静气地作打基础的工作,甚至决心用更长一个时期来实践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给全市人民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记者:陈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