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将全面实施医生多点执业 让医生“走穴”合法化

清远新闻  2016-11-29 15:07

近日,记者从清远市政府服务中心官网发现,市卫计局制定出台了《清远市医师多点执业方案》。《方案》称,“医师多点执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医师申办多点执业更加便捷。”这意味着清远全面实施医生多点执业。

医生多点执业在珠三角地区备受关注,但是在清远医疗界却并未引起大的轰动。对于这样的反响,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早在几年前,广东就已经试点医师多点执业,也就是让医生“走穴”合法化。据清远市卫计局统计,近两年来,清远主动成功申请备案“走穴”的医生仅有9名,这些“走穴”医生在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之间从业,所有医生第一执业地点均不在市属三大医院。也就是说,优质的医疗资源仍然在市属公立医院,一向被寄托实现医疗人才流动的多点执业制度在清远推进并不顺畅,“走穴医生”流不动的尴尬现象始终存在,短时间内难有改善。

被寄予厚望的多点执业

清远出台《方案》,医师多点执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申办多点执业更加便捷

几年前,冼曙光调入清远市政府服务中心市卫计局窗口,主要负责受理执业医师的执业注册备案工作,虽然清远市没有专门为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方案,但这个政策在清远却已实施多年,“在我印象中,几乎没几个医生来窗口申请办理多点执业。”

记者发现,清远在官方文件中鲜有提到多点执业,最早的一份文件是《清远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2014—2016)》(以下简称《细则》),由清远市卫计局和清远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并经清远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细则》提出,开展医师多点到平价医院执业、对口扶持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下沉,服务于基层,方便群众就医,开展节假日专家平价门诊。

很显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这是官方力推医师多点执业的主要目标。清远市副市长陈建华曾在全市计生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清远要大力实施分级诊疗工作,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多点执业等形式,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数据显示,清远全市共设立公立平价医院10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共设立平价诊室35个,占诊室总数的10.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广了平价药包服务。清远市卫计局表示,要提高平价医院和平价诊所的就诊率,医疗人才缺乏是最难绕过的一道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远市医师多点执业方案》应运而生。《方案》提出,全市具有中级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从事同一专业工作满5年,最近连续两个周期(也就是最近4年)医师定期考核无不合格记录的均可在全市各医疗机构进行多点执业,不受行政区域和医疗机构举办主体限制。

冼曙光解释说,《方案》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充分发挥医师余热,自由选择8小时以外的执业地点,医师多点执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申办多点执业更加便捷了。为此,清远市卫计局已组织窗口人员加强培训,熟悉办事流程,为广大医师提供最高效、优质的服务,“希望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更加便捷。”

清远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多年,发挥的成效却甚微。除因工作量繁重、时间太忙等因素之外,论文发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因素也是众多医生所需要考量的。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无奈放弃的“救命稻草”

民营医院发展受制的最大因素就是人才,一度被当做“救命稻草”的多点执业只是“看起来很美”

事实上,不仅是公立平价医院和平价诊所,几乎所有的民营医院都面临人才引进难的问题。

此前有数据显示,清远市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1226所,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8.2%,其中一级以上民营医院占全市医院总数的54%,床位数和服务量分别达到总量的19.6%、8%。毫不夸张地说,在清远医疗格局中,民营医院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事实上,清远民营医院发展面临诸多限制,而人才短缺是民营医院发展最大的短板。目前,清远多数民营医院的人才结构是“一老一少”,不是刚退休的老专家,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年富力强的“中生代”。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当时,清远很多民营医院欢欣鼓舞,认为这个文件标志着“民营医院的春天来了”。但在清远市民营医院党委有关负责人看来,“执行和政策之间存在一面玻璃镜子,只是看上去很美。”

“由于民营医院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势,所以必须付出高于公立医院数倍的薪酬和福利,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上述负责人认为,虽然现早已出台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可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惠及民营医院。

清远市人民医院先后托管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连山人民医院,清远市中医院托管阳山中医院…如今,“医联体”模式在清远开枝散叶,这也是多点执业的另一种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记者采访多家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不少人坦言,民营医院发展受制的最大因素就是人才,医疗设备、医院环境可以引入资金解决难题,唯独高端医疗人才很难引进,“曾经一度将医生多点执业当做‘救命稻草’,但在实施过程中,鲜有好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如今我们早已放弃了引进大医院医生坐诊的念头。”

“大多数病人基本都可以在医院治愈,实在不行,我们就邀请广州地区的专家到清远来会诊,或者将患者送去广州治疗。”清远市新北江医院总经理苏秋远坦言,该院并未与清远市属三家公立医院签订协议,由公立医院定时安排医生到民营医院坐诊,“有一位执业的退休老医生,也是来自连州市。”

记者梳理清远市多家民营医院官方网站,其中在专家团队一栏,中级职称以上医师几乎都来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更远甚至来自北京,而来自清远当地公立医院的近乎为零。有业内人士指出,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的合理分配,“补血”民营医院的寄望遭遇搁浅。

跳不出来的“单位人”

福利待遇、人事管理关系、职称均与所在医院密切挂钩,“医生永远是单位的人,并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今年4月,清远市卫计局在官方发布《清远市卫生计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大社会办医扶持力度的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在协作框架内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病人双向转诊、技术合作交流、科研联合攻关,鼓励卫生人才多点执业,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公立医疗机构流入到民营医疗机构,有关单位和部门需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档案移交、 执业变更、人事劳动关系衔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相关手续。

上述文件出台至今半年,“走穴”医生并没有出现井喷现象,办理多点执业政府服务中心卫计窗口依然冷清。

虽然官方一直都在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可是很少有医生主动申请办理。记者从清远市卫计局获悉,近两年来,主动申请办理多点执业的医生共有9人,基本都是民营医疗机构之间“走穴”,仅有一位来自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因手续到期而停止多点执业。

事实上,广东是全国最早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的省份。2010年1月1日起,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并在2012年根据一期试点经验修订了我省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办法。6年多来,广东办理医师多点执业手续的人员共12275人次,年均约2000人次左右。

“跟珠三角地区相比,清远连一个零头都不够。”冼曙光表示,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更多的是个人因素。”他介绍说,申请多点执业需要中级以上职称,并且连续两个周期医师定期考核无不合格记录,“光这两点就很难达到,大医院的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虽然符合条件,但是医生都很忙,没有时间再去民营医院执业。”

在采访中,清远市市属三大医院多名医生表示,时间和精力倒在其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福利待遇、人事管理关系、职称均与所在医院密切挂钩,如果去其他医院执业,这些问题很难厘清。

记者留意到,《清远市卫生计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大社会办医扶持力度的意见》特别提到,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经卫生计生部门核准,鼓励公立医疗机构注册医师选择包括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多点执业,“医务人员在学术地位、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受工作单位性质变化的影响。”

对于这些规定,陈定华认为很难兑现。他是一家大医院的副主任,几年前就拿到了主任医师职称,之前有一家医院邀请他担任特聘专家,定期到医院坐诊,被他婉言拒绝。

“如果真去多点执业,在第一执业医院的职称晋升、科研立项、待遇等方面肯定会受到影响。”陈定华说,以前需要院方点头同意,现在只要符合申报条件,跟院方打声招呼即可,相对来说是简化流程,“但是医生永远是单位的人,并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优化医疗资源的另一种探索

“医联体”模式在清远开枝散叶,通过送医下乡、常驻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清远市人民医院先后托管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连山人民医院,清远市中医院托管阳山中医院,广药一院托管连南县人民医院……如今,“医联体”模式在清远开枝散叶。

在清远市卫计局医政科副科长黄晋飞看来,这些送医下乡、常驻基层医院的医生也是多点执业的另一种探索。以清远市人民医院托管连山人民医院为例,前者针对性地派出医疗专家10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6均持有中级以上职称,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

“医院并未收到医生多点执业的申请,也没有专门为此制定出详细规章制度。”清远市人民医院风险防控科科长刘杰雄表示,这些帮扶医生主要是由官方主导力推,根据医院需要,医生在基层服务达到一定周期,再调回第一执业医院。

早在此前,清远市副市长陈建华就曾公开表示,清远要打破社会办医审批的“天花板”“玻璃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下决心做到机构放开,不得以规划限制为理由拒绝社会资本申办医疗机构,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衡有序流动。

“某种程度上,优质医疗资源是实现了优化配置,不过是在体制内部流动。”清远市一家民营医院副院长张文认为,基本上都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到县级公立医院执业,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人才僵局并没有打破。

陈定华表示,一名年轻医生从刚毕业到拿到主任医师职称,期间要花将近20年时间,一家医院要培养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医生,确实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如果我作为院长,也不想本医院的好医生到其他医院去执业,这必然会影响到8小时内的工作质量。”

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表示,为破解民营医院人才引进困难的现状,在现有行业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医师多点执业无疑是民营医院发展的“救星”。不过,“救星”一说,在清远很显然还没能够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民营医院面临的人才困局依然挥之不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秋宜

编辑:林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