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怎么破?不光需要临床医生,还需要临床科学家!

南方+ 记者 欧旭江  2016-11-28 16:18

 由中国卒中学会、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资助的——“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日前在深圳市启动。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表示:“该项目是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一大举措,旨在通过临床研究公开课和基于案例的思维训练营的‘理论+实战演练’的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复合型尖子人才和青年英才,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让他们成为临床研究的‘领航者’,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此全面推动和加强卒中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致辞

 

  中风治疗临床研究大有可为

 脑卒中俗称“中风”,指因各种脑血管病变而导致的急性脑功能受损的总称。脑卒中是中国首位常见的死亡原因。在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存活的卒中患者有600至700万,其中四分之三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脑卒中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患者得病后治疗往往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急性脑卒中是内科急危症之一,发病率、致残率高,预后差,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如果能在急性脑卒中发生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将可以获得控制,病人的生命较有保障。因此,规范治疗对于脑卒中的治疗预后意义重大。

 为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和缺血性卒中预防,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颁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但从指南到临床实践尚存在巨大鸿沟。王拥军教授表示,脑卒中的治疗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推迟发病时间。希望通过“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青年医生能够投入到卒中临床研究中来。

 王拥军教授指出,我国的临床研究在世界上算比较落后了,它的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国是全世界临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临床研究室不够,没有专门的队伍,没有临床科学家培训计划;第二,临床科学家这个队伍如果培养不起来,可能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国的药走不到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临床评价不够。

 

预计近期将培训180名卒中临床医生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工作委员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

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伊龙教授进行项目介绍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工作委员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伊龙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提高临床医生把论文写在医疗实践的‘田间地头’上的能力。”

 为了适应青年研究者们的学习习惯,除了线下培训课程,项目还专门设计了丰富的线上活动,包括公开课直播互动,“科研青年说”MET,思维训练营录播,在学会官网、中国卒中学院APP、急危医坛多个线上平台上与医师互动等,希望以此打造立体化培训新模式,吸引更多青年研究者参与到项目中来。

    据了解,该计划首期将在2017年2月-8月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巡回举办三期培训课程,共计九场次。预计项目总培训180名卒中临床医生。受训者结业后将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培训项目资质证书。

   王拥军教授强调,培养青年科学家对于推进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未来医学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科学思维方式及技能的训练,可以提升青年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效率。他希望,“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能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出更多的青年“领航者”,促进我们整体医学研究水平的进步。

    据悉,“中国卒中临床研究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是天普研究基金支持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基金设立于2009年,目前共出资1800万元,旨在支持广大临床专家、医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及具有创新性的基础与临床探索性研究。【记者】欧旭江

    


编辑 欧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