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新兴教育帮扶 25所学校结对帮扶互派教师42人

南方+ 记者 冯凯思  2016-11-26 11:29

  得益于两地对口交流,如今葫芦丝教学成天堂镇中心小学一大特色。李树兵 摄

  南方日报讯(新兴视窗记者/冯凯思)两年前,顺德、新兴签署《两地教育对口帮扶协议书》,搭建起两地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平台。两年多以来,两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互派教师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科研、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两地学校间建设起长效沟通平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碰撞出教学理论以及实操上的火花。

  ▏已互派教师42人开展交流

  随着第四批教师为期半年的对口交流即将结束,两地已互派教师42人开展支教(跟岗学习),这42人均来自协议书上安排的25所结对帮扶学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科研、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

  据不完全统计,新兴县已选派了73名学校中层干部赴顺德区学校开展短期跟岗学习。4名中小学校长参加顺德区教育局组织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卓越校长培训班”学习,组织了125批共1490人次赴顺德区中小学学习交流,邀请顺德区来新兴开展示范教学、学术讲座、业务培训等教育帮扶活动达85批共 1507人次。

  其中,在第四批对口帮扶学校中首次出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身影。从今年9月5日起,来自顺德区启智学校的老师冯学立将自主研发的人性化课程带进了新兴县特殊教育学校,给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们进行了《学会服从》《学会互动》《如何备课》《如何上好一节课》《强化》等一系列的专题培训。通过观摩冯学立的示范课对比自身的公开课,让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而切忌按教案生搬硬套。”

  冯学立介绍,人性化课堂与普通学校课堂最大不同就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到知识。

   ▏好经验好做法留在新兴

  两年来,每一批来自顺德的教师都把好经验好做法留在新兴生根发芽。

  “老师好!”“姐姐好!”一个个身带红领巾的小朋友十指并拢与耳朵同高,见人就问好。2015年初,顺德区教师谭子强给天堂镇中心小学带去了一系列文明礼仪规范,现仍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习惯。

  如今,每天下午,教室里仍会传出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最初培养对象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以此为探索,如今葫芦丝特色教学已辐射至全校各年级学生。”在谭子强帮助下培植起来的葫芦丝教学现在已成为天堂镇中心小学的一大特色。

  结束在顺德区东平小学的跟岗实践后,凤凰小学教师区洁燕对其“大教无痕,小学有成”的教育理念回味无穷,“这个学校的环境建设、文化氛围让我印象深刻。处处以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大到活动场所的建设、学生作品的展示,小到连一个沙井盖都画上美丽的图案,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给孩子建设一个美丽童真的校园。”区洁燕举了“画轮胎”的例子,她说,孩子们尽情作画的乐趣,最后染得满身都是颜料,“但是我没有责怪他们,他们收获了快乐,体验了画出五彩缤纷轮胎的成就感。”

  如今,区洁燕把这种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理念应用在教学工作中,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思考交给学生的高效课堂,在她以前看来想尝试又不敢放手的新事物,如今游刃有余。

   ▏两地交流是取长补短过程

  两地学校结对帮扶的模式如今已有两年,无声而有力地激活了新兴县教育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造血式传帮带的过程。”天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树兵坦言,顺德教师的到来为学校建设增添了新活力,“为学校培养了一批葫芦丝特色教学技能教师,让特色教学形成长效机制,在德育以及智育中,带来好经验好做法。”

  2015年9月对口帮扶交流的一批是初中学校,正好遇上两地探索课程改革阶段。

  顺德赴新兴经验交流团队多名成员认为,此次赴新兴经验交流之旅不是教学理念的强行灌输,也不是课堂模式的照搬照抄,更多的是以这个交流团队搭建的桥梁为平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碰撞出教学理论以及实操上的火花,“充分尊重本地学校现行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进行改革创新,非常有必要。”

编辑 欧阳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