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广东百年经典原创音乐汇演昨晚精彩上演

南方日报 记者 周豫、肖雄  2016-11-26 09:56

女声小组唱《请到天涯海角来》。

歌唱家殷秀梅独唱《我爱你中国》。

晚会舞美充满岭南韵味。

在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开幕演出“向经典致敬”——广东百年经典原创音乐汇演上,《黄河大合唱》《思乡曲》《雨打芭蕉》《春天的故事》等广东音乐经典作品,被注入了创新的因子。整场音乐会演绎经典、诠释现代、展现当下,将传统与现代音乐语言交融,以名家与新秀同台献艺的方式,一同“向经典致敬”。通过多层次的歌舞乐章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辉映,在歌舞声光中回溯广东音乐的辉煌历史。

1916年,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广东籍音乐大师萧友梅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以此为开端,今年正逢广东音乐百年。百年来,广东音乐界诞生了一位又一位大师,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萧友梅、吕文成、马思聪、冼星海更是广东在上世纪产生的中国音乐史上四大高峰人物。盛中国、殷秀梅、王丽达、唐彪、崔峥嵘、邱思婷等登台,用全新方式演绎广东音乐经典作品,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现场特写

向前辈致敬,年轻人来接棒表演朝气蓬勃

由祖籍广东番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写于中华民族抗战救亡关键时刻的《黄河大合唱》,奏响着曾经的时代强音,不朽的旋律澎湃着作曲家毕生的激情。“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当年,周恩来总理听闻此曲后的赞誉,成为冼星海40年短暂而伟大人生的最佳注脚。

开场曲目《黄河大合唱》。

作为开幕演出的开场曲目,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200多名大学生以及广州交响乐团的乐手们一上台就显得气势如虹,舞台上高平台通台视频里,黄河滚滚而来,惊涛澎湃,仿佛向祖国的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般的臂膀。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原为女声齐唱的《黄水谣》被改为女声合唱,起伏婉转的曲调描绘着万里奔流的黄河和人民开河筑堤、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冼星海以缓慢的旋律表现对日寇侵略的悲愤,如今,这群90后的青年们则为它注入了更加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情感。舞台上的学生们精神饱满,激情演绎了“黄河岸边唱黄河”的盛大场面,情绪也感染了台下的观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当《保卫黄河》的音乐响起,不少观众情不自禁跟着节拍一同哼唱。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新时代的广东青年学子,更要继承和传播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树立爱国之心。”黄宇翔今年读大三,学的是理工专业,也是此次队伍里唯一一位非音乐专业成员,“在此次南国音乐花会的舞台上,我们年轻一代人,能重温当年脍炙人口的爱国经典歌曲,也相当兴奋。”

“太感染人了,我真想站上去指挥!”广东青年优秀歌唱家王传亮说。巧的是,他在广东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中扮演的就是冼星海的角色,在舞台上他指挥过、也演唱过诸多冼星海的经典作品。此次,他和剧中扮演冼星海妻子钱韵玲的青年演员任雯文一同担任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的领唱。“我们是新人,当初为了扮演好冼星海这个角色,阅读了大量书籍,也参考了大量有历史依据的史料去了解人物的真实情况。”在王传亮看来,年轻一辈向经典致敬最好的方式便是“从不同时代的特点出发去演绎人物,尊重经典、尊重原创,在保留原先的音乐美感的基础上,体现年轻一代的活力和朝气”。

向历史致敬,花会续接传统老歌亦有新编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欢叙一堂抒情怀……”这首脍炙人口的《迎宾曲》当年应广交会的举办而唱响,代表着广东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当年李谷一诠释的《迎宾曲》让人印象深刻,而昨晚这首脍炙人口的《迎宾曲》被青年歌唱家王丽达再次唱响,她希望,南国音乐花会能够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品牌活动。

在参与首届南国音乐花会的演员中,有不少还曾经历上世纪的羊城音乐花会。中国目前最知名的演唱组合之一“梦之旅”便是一个代表。

当晚,三位成员演唱的《月亮走我也走》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首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歌颂了真挚纯洁的爱情。据“梦之旅”成员之一、男主唱吴哲铭介绍,原唱的版本只有女声单线的旋律,此次作曲家梁军改写为三重唱,配合演出艺术总监杜鸣所写的管弦乐伴奏,更能体现当时的纯真年代,“整个曲目非常纯净、安静、梦幻。我相信,这种纯真也是当下所需要追寻的。”

“创立南国音乐花会,对于广东音乐界甚至整个文艺界都有推动作用。”这次,歌唱家崔峥嵘担任歌曲《走向复兴》的领唱,这首歌曲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电集团共同组织创作的,是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中联合军乐团演奏的压轴曲目。

对于开幕演出的主题“向经典致敬”,崔峥嵘表示,“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的,我们在演绎的时候不光是表达对这些作曲家、作词家的尊重,对那个年代、作品的尊重,还有对我们自身的艺术上更高的要求。每个演员在重新演绎一个作品的时候都需要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相当于二次创作。这一次我再唱《走向复兴》,更多地蕴含了群众、艺术家对于国家富强、生活安康的期望。”

向时代致敬,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引领潮流

《弯弯的月亮》演唱者、歌唱家唐彪对这次广东创立新的音乐品牌格外高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诞生了很多优秀作曲家、作词家、歌唱家,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我看来,广东音乐人才很多,只是需要在宣传和创作上再加一把力。”他说,面对今天文艺发展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广东音乐人应该以创新精神直面当下,做出自己的贡献。

和《弯弯的月亮》一样,《涛声依旧》也是广东音乐史上的代表性曲目。“陈小奇是我的老师,我唱《涛声依旧》唱了20多年,头一次和交响乐团合作演绎,实现了流行与古典的完美结合。管弦乐的色彩和过去的伴奏有很大不同,广州交响乐团棒极了。不仅如此,这次我和刘罡两个男歌手用和声的方式完成它,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歌手宋雪莱说。

除了流行音乐,广东传统音乐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针对《雨打芭蕉》《赛龙夺锦》两首经典曲目,音乐会呈现的是刚刚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剧《沙湾往事》中的新版本。广州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张毅对它们格外喜爱,“这部舞剧的录音版本就是广州交响乐团乐手演奏的,当时我们录了整整一个星期。很多曲目都经过重新编配,旋律美得令人惊艳,不仅有传统的音乐元素,也有很多民乐和交响化的结合,岭南韵味很浓,又显得时尚大气”。

当晚,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把音乐会推向了最高潮,她高亢而清亮的嗓音把观众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的艺术境界,仿佛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倾泻出中华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演出心声

●歌唱家殷秀梅: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催生新的经典

南方日报:参加首届南国音乐花会演出,您有什么感受?

殷秀梅:广东是我来得最多的一个省,我每次来,观众都对我有所偏爱,寄予深情厚爱。今天能来广州演出很高兴。对于广东音乐,我很熟悉,也觉得很好听。广东音乐比较有特点,我听的民乐比较多,但我更希望广东音乐能用大乐队来演奏。广东在文化上是一个大省,广东观众不用特别培养,他们有很高的素质,美声、通俗、民歌都能欣赏。

南方日报:您认为传统音乐在演绎上如何拓宽受众?

殷秀梅:有什么样的土壤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观众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演员。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多一点,视野也开阔了。我是做传统音乐的,有很多歌曲在心里永远不会走,像《我的祖国》《一条大河》等,都散发着恒久的生命力。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就很难说等他们到达一定年纪的时候,会有什么属于他们的经典。我希望通过这种对经典的重新演绎,提升新一代年轻人对艺术的感受力和修养,流传下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典作品。

南方日报:您觉得什么样的音乐才能成为经典?

殷秀梅:经典是大家认可的作品。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经典就是“用情”,为百姓、观众服务。同时经典也是要经得起后世不断演绎的,只有后世的人不断去感受它,它才能不断具有新生命。南国音乐花会就是这样一个让经典永远流传、通过演绎旧经典催生新经典的艺术盛会。希望在这个平台上,音乐人们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打造经典。

●小提琴家盛中国:南国音乐花会的创新有示范性

南方日报:能谈谈您和广东的渊源吗?

盛中国:广东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喜欢的地方。历史上,这里诞生了一批在中国音乐史上非常优秀的音乐家,比如马思聪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他有一段时间非常照顾我,是我的恩师。他真是发自内心地惜才,在我的事业上包括我出国留学,他给予了一定帮助。

这次做南国音乐花会,意义确实很重大。在我看来,广东音乐的瑰宝要多加宣传。还记得1984年,正是在广东,我们盛氏家族散布在祖国各地的小提琴家们汇聚在了羊城,我们一家老少三代13个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主办方就是广东省文化厅,当时我们为羊城音乐事业基金会义演,这件事我至今想起来都充满了豪情。那次音乐会之后不到一年,我父亲就去世了,可想而知这场音乐对我家人而言是一次极大的安慰。广东在我心里有特殊的位置,我对它有很深的情结。

《思乡曲》,盛中国演奏、邱思婷舞蹈。

南方日报: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诞生于抗日救亡时期,此次您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演奏这首曲子向他致敬呢?

盛中国:音乐和绘画不一样,一千年的画原来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音乐则不然,有二度创作的空间。马先生创作《思乡曲》时,因为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极强的民族情感凝聚力。

音乐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全世界瞩目,今天我再拉《思乡曲》便不再是过去的悲切和哀婉,更多了一种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尽自己一份力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它是符合现代审美的,就和马思聪的作品一样,都要体现出中国人的共同情感。

南方日报:此次和80后芭蕾舞蹈家邱思婷合作演绎《思乡曲》,加上广州交响乐团的伴奏,可谓跨界尝试,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盛中国:现在是一个求变的时代,也是信息极为发达的时代。我很早就尝试过把小提琴曲《梁祝》和芭蕾舞结合,有一次在广州同样是拉《思乡曲》,三角钢琴的盖子上是一位女舞蹈家在做造型。音乐的发展需要敢于探索,这是有价值的。我让我的音乐和邱思婷的动作更吻合,感觉特别舒服,这就是一种尝试。在这一点上,南国音乐花会做得很好,它的创新是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

●指挥家张国勇:这是对当下广东音乐人的一次鞭策

南方日报:担任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开幕演出的指挥,感受如何?

张国勇:开幕式上演绎的经典作品很多我小时候就会唱,这次我来指挥的时候就更有一种共鸣、一种亲切感。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祖籍广东的音乐家萧友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当时它叫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所以,这次我也是抱着对先辈的敬仰和追溯来指挥的。

在我看来,古典音乐方面广州已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今,广东又有了一个属于全省的音乐创作展示平台,无疑在音乐发展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是对当下广东音乐人的一次鞭策。我希望它能做成一个持久性的音乐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批经典曲目就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个平台上出来的,广东如果能够坚持,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广东音乐的发展。

南方日报:在您心目中何为“经典”?您如何评价舞台上那些年轻的歌唱家和演奏家们的表现?

张国勇:经典不仅是这些曲目,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广州在演奏人才上一点都不缺,但是比较缺乏创作上的人才。老歌新编是一种本事,也需要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原创本土音乐。近年来,广州交响乐团都会邀约一些国内作曲家创作新作,但这还是不能代表广东本地的创作,我希望未来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在内的音乐院校能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我很赞同广州交响乐团陈擎团长的建议,花会能加入一个青年作曲计划的项目,成果在音乐会上展示。相信有平台、有评审的机制,广东音乐和人才队伍就一定能传下去。

【实习生】孙健 钟志阮

【摄影】肖雄


编辑 陈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