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闻|这些戴着“官帽”的祠堂来头不小!

江门日报 记者 陈明思  2016-11-26 06:00

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屋顶上各有4个镬耳,象征着“官帽”的耳。

象征着“官帽”的耳。

康卫伍公祠内的天井。

寿皋伍公祠内景。

祠堂曾作为小学课室。

康卫伍公祠门口。

祠堂内可见精美的壁画。

恩平市沙湖镇关村村委会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世人给它一个响亮的称号:“戴着‘官帽’的关村”。为什么说关村戴着“官帽”呢?一切源于关村村内两个著名的祠堂——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

记者走访

祠堂有镬耳门额题字来头不小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恩平市沙湖镇关村村委会,刚走到村口,就见到一座巨大的写着“关村”的牌楼,而牌楼上一副工整对联“关外青山隐隐峙峻岳,村前碧水迢迢汇大洋”,向人们展示着关村村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到关村村委会办公大楼,记者在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伍惠东,村民伍超达、伍森炯的带领下,前往参观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

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并排而建,两个祠堂顶上都有四个半圆形,像耳朵一样的装饰,看上去十分有趣。

“这是什么装饰啊?”记者问道。

“这是镬耳,这种镬耳屋,是不能随便建的,要村中出了举人才能建。”伍森炯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在网上翻查资料,了解到镬耳(又称锅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大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

“我们关村出了一个文举人伍耀东,出了一个武举人伍福泰,出了两个举人才能建镬耳屋。”伍森炯说,关村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所以村中人才辈出,历史上除了出过两名举人,还有秀才30多人,拔贡1人。正是出了这么多有功名的人士,所以,在修建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的时候,才敢建寓意官帽的镬耳。也正是因为建了戴着“官帽”的两座祠堂,所以关村才会被人称为“戴着‘官帽’”。

近看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深灰色的青砖,屋顶上的瑞兽装饰以及墙体上已经褪色的壁画,更觉这两座祠堂的历史悠久。

据伍惠东介绍,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两座祠堂,均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每座祠堂长28.65米,宽13.6米,高7.3米,占地面积389.64平方米。面阔三间、深二进,一进左右有厢房,二进穿斗式梁架,左右有厢房,摆有神台神桌,祠堂内除了供奉关村祖先,还供奉着春秋时期著名人物伍子胥的画像。祠堂内有天井,天井左右有两庑。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始建于清代,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重修,20世纪80年代再次重修,目前整座建筑保存完好。

据介绍,两座祠堂门额上的题字也来头不小,当初是由晚清时期的朝廷大臣、画家张之万所题。现在在寿皋伍公祠的门额上的题字为张之万真迹,上有张之万的名字,但康卫伍公祠的门额上的题字由于重修时更换过,所以现在未能见到原本张之万的真迹。

“寿皋祖是我们关村的始祖,而康卫祖是寿皋祖的四子。”在村中德高望重的伍超达介绍说,伍寿皋出生于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后来伍寿皋携长子伍康禄、四子伍康卫迁至恩平沙湖关村旧村所在地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后人说祠

祠堂曾用作学校、办公楼承载着关村老一辈村民的集体记忆

走进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两座祠堂,只见祠堂内不少老人正在闲坐聊天,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闲庭散步。

“如今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是用作关村老人活动中心了,以前,这里可是学校和村大队的办公楼呢,许多老一辈村民都有着深刻的记忆。”今年75岁的村民伍森炯说。

“你看这些祠堂内的厢房原来是课室,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读过书。”伍森炯一边走一边回忆祠堂过去的景象。

伍森炯介绍,民国十六年(1927年),两座祠堂用作关溪小学,后改用作树德小学、关村小学、沙湖区十七小学,1980年新建了关村小学,两座祠堂才用作关村大队办公用地,1991年开始用作关村老人活动中心。

“这两间祠堂培养了很多人才,之前在这里读书的情景,我们老一辈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了,现在这两间祠堂作为老人活动中心,依然发挥着作用,让村中老人老有所乐。”伍森炯说。

先贤名人

李长(原名伍松长):关注家乡建设 创办恩平著名纺织企业

伍惠东告诉记者,关村立村600多年,现在有海内外乡亲10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关村人才辈出,在各个朝代,政界、军界、商界等均有贤才。其中以上世纪70年代,创办恩平广联泰制衣厂的李长(原名伍松长)最为出名。

李长,原名伍松长,1926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生于恩平市沙湖上关村。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不得不中途辍学,后来迫于无奈,李长与两位同乡好友一同前往香港另谋生计。

当时香港有条规矩,凡是来港打工的人,必须买香港户口才准予居住。李长和两位同乡从家乡来到香港,一路上花费不少,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如果每人都买一个户口,要花费很大一笔钱,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李长灵机一动,想出以三个人的名字合并成一个名字,将剩余的盘缠买一个户口。两位同乡赞同李长的建议。经商议,取两位同乡的李姓为姓氏,取李长原名伍松长的“长”字为名,买了一个“李长”的户口,以备查户口时轮流应付使用。李长对这件事终生难忘,后来他便以“李长”为名。

李长在香港勤奋拼搏,后来办起了制衣厂,成为香港纺织行业中的佼佼者。致富后,李长念念不忘家乡恩平的建设,改革开放后,李长回恩平投资创办了广联泰纺织厂,成为第一个回家乡恩平投资办厂的香港商人,在李长的悉心经营下,广联泰纺织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名震一时的纺织企业。而在李长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港商前来恩平投资,为恩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李长还积极捐助家乡的公益事业,先后为恩平的学校、医院、侨联大厦、公路等捐资,受到家乡人民的称颂。

李长担任过香港四邑会所永远名誉会长、江门市政协委员、恩平市政协委员、恩平市侨联会名誉主席等职,并被江门市、恩平市人民政府授予“江门市荣誉市民”“恩平市荣誉市民”等荣誉。

专家评说

恩平市博物馆副馆长何燕玲:祠堂对研究恩平民间习俗史有参考价值

寿皋伍公祠和康卫伍公祠建于清代,历史比较悠久。龙船脊,镬耳山墙,是岭南祠堂传统建筑风格,对研究恩平民间习俗史和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作中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做好建筑物的保护、环境治理和维护等工作。

编辑 潘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