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家长必看!这份5年规划将影响孩子学习成长每一步~

东莞发布  2016-11-25 19:47

11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打造东莞“慧教育”为战略重点,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明确了“慧教育”六大任务,整体设计了“慧教育”十项重点工程,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设计了五项“慧教育”改革试点,确定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何为东莞“慧教育”?

以“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适合的教育”为核心理念;

以智慧校园、智慧德育、智慧管理、智慧课堂、智慧评价等为重要内容;

以引领学生智慧成长、促进教师生成教育智慧、引导家长智慧养育为根本目标;

努力实现智慧育人、育智慧人。

“慧教育”六大任务

一是立足市情,优化东莞“慧教育”体系;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将素质教育贯穿“慧教育”全过程;

三是培育智慧型师资,形成“慧教育”人才支撑;

四是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创新“慧教育”实施途径;

五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激扬“慧教育”发展活力;

六是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形成“慧教育”开放格局。

“慧教育”十项重点工程

一是学前教育普惠工程

到2020年,全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达到幼儿园总数的80%以上,省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97%以上。

二是初中教育协同发展工程

探索薄弱初中、新建初中委托管理办学模式,建设校际联盟与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组团发展。

三是随迁子女入学圆梦工程

完善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和招生考试政策,探索委托管理办学机制,逐年加大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财政投入。

四是特殊教育蓝天工程

为户籍残障学生提供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逐步形成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完成东莞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启智学校)建设。

五是普通高中特色创建工程

开展特色项目创建,加强高考改革探索与创新,到2020年,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达到80%。

六是民办教育牵手工程

至2017年,全市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100%,民办优质学校占比达到60%以上。

七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工程

打造特色骨干专业,推进职业教育“慕课”建设,推进职业院校强师工程,健全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竞赛资助制度,探索制定促进校企融合促进办法。

八是中小学智慧德育工程

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体艺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机整合,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德育新方法,以家庭教育为重点,建设现代综合育人体系。

九是教师成长阶梯工程

建设骨干带动、分层培养的教师成长体系,建立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专家等多级教师梯队。

十是教育e工程

构建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实现智能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慕课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建设一批“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

“慧教育”五项改革试点

一是教师聘用管理工作试点

探索教师聘用新机制,加大教师管理和统筹力度,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常态化。

二是校长职级制试点

出台东莞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长通过评聘获得相应职级。

三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试点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章程,探索公办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学校治理。

四是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开展管办分离改革试点,鼓励新建公办(集体办)学校(幼儿园)创新办学模式,开展“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改革试点,探索购买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服务机制。

五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和专业化评价团队,开展第三方教育评估试点。

“十二五”期间东莞教育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1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2015年,东莞市成功创建 “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2惠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基础教育学校(含幼儿园)1521所,在校生达139.4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1万人。全市有高等院校9所,全日制在校生11.2万人。

3教育发展格局更趋开放

“2011—2015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人数年均增加10%以上。高中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普通高中质量稳步提升,中职教育品牌效应凸显。

4教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教育财政支出占比连续三年达到省标准要求,全市每年投入超过80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2013年,东莞获准为教育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单位。

5教育改革活力进一步彰显

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实施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稳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