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金溪村扶贫组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河源日报 记者 吴堃  2016-11-25 10:12

今年5月份之前,曾海祥生活举步维艰,但当扶贫小组到来5个月后,他数着自己亲手赚的3万多元喜极而泣。

曾海祥是河源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36岁的村民,多年来因为母亲患有癌症和女儿有先天性疾病,让这位曾在深圳风光一时的大厨已经一贫如洗——虽然有一手好厨艺,但为了照顾家人,他只能留守在家,连基本温饱险些都无法维持。

看到一贫如洗的曾海祥已经走在致富的路上,金溪村的全体村民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因为扶贫干部的到来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特别是由扶贫干部精准锁定的67户212位贫困村民,即将按照扶贫干部“对症下药”开好的“药方”,走上致富之路。

到年底村集体收入可实现翻倍

金溪村地处连平县绣缎镇的东南面,全村12个经济合作社(村民小组),共426户2236人,耕地面积1286亩、山林7000亩左右,农户以种植水稻、花生,养殖猪、鸡、鸭等家禽为主,村集体收入3.8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

为了让金溪村早日脱贫,市委政法委的黎超、市体育局的刘丁华和市地税局的邹利航3名扶贫干部组成团队,在今年5月4日走进金溪村。

精准脱贫第一步是精准识贫,为了确认金溪村所有的贫困人员,黎超等3人用了3个月时间,反复筛查了3轮,终于确认了67户贫困户共212位村民,皆是因病或者因残致贫。

摸查出精准数据后,黎超3人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蛮干,而是从增加村集体收入下手。“万事先易后难,只有先做出成绩来,村民才会更加信任我们。”黎超说,金溪村村集体每年收入有3万元,到今年底,可以快速实现翻一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政法委、市体育局和市地税局三部门先是筹措了99万元资金入股连平县农村信用社,预计金溪村每年可以得到8万元左右的分红。随后,黎超3人的第二个方案通过审核,三帮扶单位再次筹集48万元,修善一栋5层楼的金溪村村民活动中心,并以金溪村的名义,对村民活动中心的8套房及一楼店铺进行出租,每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目前,金溪村村民活动中心已经建好并将部分闲置房对外招租,金溪村村集体收入正在按照扶贫工作组设定的目标逐日增加,“今年翻一番,从2017年开始则至少达到15万元。”黎超3人对此很有信心。

“对症下药”拒绝“大锅饭”

在3个月的筛查期间,扶贫小组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首先选择了曾海祥这个样本。

当扶贫小组看到曾海祥时,他正处在人生最痛苦的关口——母亲因癌症刚去世,女儿先天性疾病每年需要动两次手术,花光了所有积蓄且四处举债的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为女儿今年的第二次手术筹集一分钱。

曾海祥如此特殊情况,迅速被正在村里做筛查的扶贫小组确认为第一个帮扶对象。但扶贫小组并没有进行“江湖救急”,在确认曾海祥有一定的养殖技术后,为他迅速制定了帮扶方案,并从扶贫款中拿出2万元,带着曾海祥来到农用市场,购买了600只鸡苗、200只鸭苗和3只牛犊。

曾海祥并没有让扶贫小组失望。10月份,鸡苗和鸭苗长大出笼,他卖了一半的鸡和所有鸭。除去喂养成本,赚了3万元。

曾海祥的成功,村集体收入年底有望翻一番,这都让扶贫小组信心倍增,也让村民对扶贫小组有了更多的信任。

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扶贫小组对筛查出来的67户贫困户进行了分类,其中有21户属于低保户和五保户,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政策“兜底”;剩下的46户中,因残疾贫困和因病致贫的刚好对半,具有劳动能力的有36户,无劳动能力的有10户。

48岁的曾少平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但其全家收入仅靠其驾驶人力三轮车在村镇收购废品维持,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扶贫小组为其制定了购买农用拖拉机到户收购和租赁门面定点收购的方法,预计一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37岁的曾俊生有生产腐竹技术,扶贫小组则争取专项扶贫资金7万元,为其建造小型腐竹加工厂,预计一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传统市场与“互联网”齐头并进

在今年“双11”当天,曾生合作社种养的百香果卖出了200多箱,占了今年以来1/20的比重。

在扶贫小组来到金溪村之前,曾生的合作社就只有养猪单一盈利途径。今年8月份,扶贫小组找上门,提出合作,将剩余10户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并邀请专家教给其百香果种植技术。

他的信心来源于百香果的销售,在短短3个月内其合作社已经卖出了4000多箱百香果,每箱2.5公斤售价60元,从传统市场和企业渠道卖出了3000多箱,而互联网电商渠道因为起步较晚,只卖出了约1000箱,“长时间下来,成本越来越低。”

百香果园的效益出乎扶贫小组意料之外,特别是互联网电商渠道的销售成绩更是让他们看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希望,黎超3人准备明年在打开更多销售渠道的同时,在全村种植300亩百香果,拉动更多的村民“入伙”。

短短半年,67户贫困户212位贫困村民都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只要按照既定的方案走,3年内所有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对症下药’只是不希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吃大锅饭,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才是脱贫的根本。”黎超认为,扶贫也要扶智。他们计划明年举办3期培训班,集中对村民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努力让“对症下药”的致富方案遍地开花。

编辑 李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