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财政赤字率将破3%,会影响股市吗?

第一财经网  2016-11-25 01:30

财政赤字率既是财政风险的风向标,也反映政府刺激经济力度,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今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名义上是3%,这只是一个预算赤字,决算的时候会突破3%。

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即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根据《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5年中国赤字规模为16200亿元(赤字率为2.4%),2016年这一规模拟扩大至21800亿元,赤字率为3%,为历史最高。

由于比官方统计范围(仅一般公共预算)更广,机构统计财政赤字率往往更高。

比如,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测算今年财政赤字率超过3.8%。摩根士丹利预测今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将达到4%。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以往历史来看,中国会通过动用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法来使得赤字率的预算数和决算数保持一致,因此今年官方口径的赤字率仍会维持在3%。不过中国实际赤字率会高于这一数字。

对官方口径的赤字率专家有不同看法。丁爽建议,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界定,使财政赤字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走向,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实际赤字率已超过3%

财政赤字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变量之一,其变化反映财政政策的动向,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在我国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空间正在缩小,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预算赤字的设定和财政赤字的执行情况越来越受关注。

虽然2016年拟安排超过2万亿的赤字规模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3%的赤字率也创历史新高,但在全球范围比较来看,仍在合理水平。中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当前安排3%的赤字率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针对近期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3%财政赤字率还远远不够,可以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达到10%的说法,高培勇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对中国实际赤字率现状的不了解。

高培勇解释,目前官方口径的财政赤字率3%仅指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率,并未考虑4000亿元政府性基金赤字。

丁爽根据官方预算基础数据测算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合计财政赤字为GDP的3.8%,高于官方公布的3%。

他解释,造成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的资金(1000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000亿元),官方视作收入,我们则视作弥补赤字的融资项目。从上半年的预算执行来看,财政政策的确变得更加积极,前六个月一般公共预算出现了二十年来的首次半年期逆差(3650亿元)。按照这种势头,并且考虑到盘活政府存量资金的可能性,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计算的全年赤字率会超过3.8%。

丁爽认为,我国每年的财政决算赤字数都恰好等于财政预算赤字数,这是会计处理的结果,并不说明预算执行精准。以2015年为例,一般公共预算的当期收入低于预算数,而支出则超出预算数,财政赤字超预算,最后通过动用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地方政府的结转结余资金,使得决算赤字和预算赤字毫厘不差(1.62万亿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官方的财政赤字强调的是会计平衡,并不真实反映财政政策的态势。

汪德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财政赤字安排都是全国人大安排,如果年终决算时赤字率突破年初预算数,财政部需要对全国人大解释。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年终决算时赤字率都与年初预算的赤字率保持一致,因此今年也不例外。

赤字率口径之争

赤字率口径不同的本质,在于赤字口径不同,即对政府收入和支出定义不同。

其实,官方并不避讳不同口径间的赤字率之差。早在2015年,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年按照预算收支口径,全国财政赤字率为2.3%,而按照当年实际收支差额口径来看,全国财政赤字率约为2.7%。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事后解释,中国并不存在赤字率“两笔账”。而出现实际收支差额主要体现在在结转结余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即实际支出中,2015年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并增加安排1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但是按照现有官方口径,动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不能再列收列支,不计入赤字。而1000亿元专项债券不同于一般债券,不列入一般公共预算,也不计入赤字。因此赤字率仍是2.3%。

丁爽对官方口径和自己得出今年财政赤字率3.8%计算口径之差给出了比较完整的解释。

他认为,目前官方和他计算的赤字差异主要来自对动用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往年沉淀财政资金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是否将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的资金算作收入。

官方的做法是,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的资金(2015年为1000亿元)算作收入,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资金(2015年为828亿元)算作支出。

丁爽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和给其补充资金只是把资金从国家的一个口袋调入另一个口袋,不应算作广义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如果全年实际净调入资金用于政府开支,该数额应归入弥补赤字的融资项目。

关于地方政府使用往年遗留的结转结余资金(2015年为7236亿元),也就是盘活的存量资金,官方也算作收入。丁爽认为结转结余资金是过去年份累积下来的,从广义政府角度看并不是当期财政收入,将这些存量资金用于政府开支,应归入弥补赤字的融资项目。

官方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将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的资金(2015年为1000亿元)算作收入,而把发行其他政府债券获得的资金算作弥补赤字的融资项目。丁爽则认为对两者应该一视同仁,政府债券发行所得都应归入弥补赤字的融资项目。

丁爽认为,目前官方对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方法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界定,使财政赤字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走向,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汪德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赤字率统计口径比较复杂,既表明政府刺激经济意图,也体现了政府财政风险。目前应该在公布官方口径的赤字率同时,应该同步公布今年盘活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置换债券规模、专项建设基金规模等数据,让市场充分了解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从而有效地影响市场预期和行为。

编辑 李珩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