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记 2016-11-24 15:32
赤坎古镇,以斑驳典雅的沿街骑楼和源远流长的华侨文化闻名海内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在赤坎镇东西两端拔地而起。此后,定时而鸣的钟声宣示着两大家族的存在和兴旺,让赤坎的时间凝固在了那个它最辉煌的年代。
“一个小镇上建有两座家族图书馆,这在民国时候的中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关氏族人关君感叹,能够称得上赤坎灵魂建筑的,只有这两座图书馆!
崇文重教:造就侨乡独特文化符号
走进关族图书馆一楼,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贴着的关氏发展史,以及家族重大活动的照片。馆内设有“荟英厅”,展出宗亲事迹,还设置了家族名人书画、摄影作品陈列室等。
史料记载,关族图书馆的发起人为加拿大华侨关国暖、关崇藻,并得到了旅加宗亲的热烈响应,共筹得银圆5万多元。1932年元旦,关族图书馆正式开馆。
馆内藏书1万余册,包括《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并编有族刊《光裕月报》。
有意思的是,下埠东头的潭江边上,同样建有一栋三层楼高的家族图书馆,名为“司徒氏图书馆”。
1926年,司徒氏图书馆竣工并对外开放,创下了开平家族图书馆之先河。同样,司徒氏图书馆亦编有族刊《教伦月报》。
对此,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指出,传统的血缘家族文化浸入了每一位家族成员的血液中,以家族为耀的意识,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虽然有时会不易察觉。
振兴曙光:江门搭建图书“云平台”
“目前,关族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读者数量呈现减少的态势,一些书很长时间都没有被翻开过。”
“每天来看书的只有二三十人,年龄普遍都比较大,其中不少人是来看报纸的。”
关族图书馆委会主任、年近八旬的关赞棠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此外,随着赤坎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入馆参观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
“尤其是在节假日,因为图书馆距赤坎影视城仅几十米,又是免费参观,不少游客会进馆休息。”
作为民营性质的场馆,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的运营经费主要依靠家族内部筹措。
关赞棠透露,图书馆一年总支出约为23万元,目前基本可实现自给自足。但要长远发展,则需要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
可喜的是,从2015年开始,江门市政府设立一笔专项资金,以扶持民办文化场馆的发展。
另外,今年上半年,江门大力推进“江门五邑联合图书馆”项目。通过搭建统一的云平台,实现图书文献的联采联编,书目数据统一检索以及江门全市范围内的书刊通借通还。
【撰文】袁佩如 龚春辉
【图片】龚春辉
【编辑】黄叙浩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