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搞圈子?

广州参考公众号  2016-11-24 12:04

中国人爱圈子,但并不都是朋友圈。  

小时候,总有一帮在一起玩的小朋友。  

有孩子聚集的地方,就少不了拉帮结派与被孤立。你可能就是曾被孤立过的那个。  

“孩子王”自然从小就很强悍,带领一群跟屁虫,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翻脸,莫名其妙地吵闹争执。所以你,宁可选择游离于组织之外,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一直到长大一些,才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但也都是性格相投的同学一起做作业、画画、唱歌。  

跟大人一样,小朋友也会有自己的爱好取向,喜欢跟某些伙伴玩在一起,对别的孩子不太关心。人类本能的爱好选择无可厚非。  

但自小就懂得拉帮结派,显得倒有些过早成熟。  

再长大一些,上学了。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拉帮结派最明显的阶段。学习好的和更好的一块学。学习差的和更差的一块玩。圈子慢慢就形成了。  

女生们爱跟闺蜜一起结伴下厕所。男生们喜欢和哥们儿一块打篮球。  

长得好看的女生喜欢找个比自己难看的天天泡在一起,这样能更加衬托自己的美。 

 

而那个长得比较难看的也很喜欢跟这个好看的女生在一起,因为这样能吸引更多目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国,帮派,不就是咱的文化?  

不用翻书,闭着眼睛想想中国历史那些破事儿,大致就开悟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便成了帮派文化的肥沃土壤。这片土地,如果不长“帮派”,那才奇怪了呢!  

读书人有圈子,当然那时不叫圈子,叫“雅集”,有的叫“结社”。  

东晋浙江绍兴的“兰亭雅集”和北宋年间河南洛阳的“西园雅集”,元代江苏昆山顾阿瑛的“玉山雅集”,都是著名的文人圈子。  

到了明朝,大大小小能叫上名字的文人圈子更是有近两百个。有诗文唱酬应和的,读书研理的,讥评时政的,吹谈说唱的,还有专品美味的。  

读书人在一块能干嘛?吟诗作对呗?  

非也,据我观察,那些个圈子的中心思想都差不多:就是吃喝,再加两字,玩乐。说白了,那些忙于聚会的闲居文人,全是传说中的“酒肉朋友”。他们常常“十日一会,月一寻盟”,以文会友。带足酒肉,行酒令,玩游戏,间歇写上幅字,画几笔画,便流传千古。  

袁宏道给自己舅父写过一封家书,便列出世间最值得留恋的“快活”事:看遍世间的美色,听遍世上的乐曲,尝遍世间的美味,每日大宴宾客,男女混杂,相互嬉闹,千金买舟,带上鼓乐妓妾,浮游湖海……  

由于近代文人钟情于以酒会友,以食联谊,于是吃会、酒社遍布大江南北。  

张岱的祖父张汝霖在杭州组织“饮食社”,专门罗致各种美味佳肴进行品研,遂成《饕史》。  

张岱也喜好编纂各种食谱,他主持的“蟹会”更是名声远播。  

如今的“雅集”当然丢不了饮食文化,吃喝愈来发扬光大。不同的是过去觥筹交错之后有传世佳作,现在吃饱喝足完还得洗脚按摩。  

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顶多是个生活范围,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官场中当然也不叫圈子,叫派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从古到今都是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并逐渐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势力;最高领导者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一支势力太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为了融入圈子,常见的手段都有:寻个老师当靠山、打虎要靠好兄弟、亲不亲,故乡人、认干爹,肥水不流外人田。  

手段都是好手段,但圈子有时却不是什么正经的圈子。有祸国殃民的圈子。明朝严嵩党羽权势最盛时,攀附者不计其数。  

当年大明王朝的高干们,争相跟严府的一个仆人头儿交朋友,当然不是因为这仆人头儿德艺双馨,而是瞄准了他背后的主人。  

贪污腐败还拉帮结伙,那就一锅端了!  

有志同道合的圈子。他们是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团结到一起的“君子”。  

在中国古代,这类人物基本上是一些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学而优则仕”,想为君王分忧,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他们会互相欣赏和支持,同气连枝。但是免不了也会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基本上不是为了私利。如果有点个人想法的话,无非也就是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可惜这些君子们往往不屑或者不会用到些非常手段。寡不敌众时不能随机应变,不能委曲求全。所以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  

当然不排除有那么一些能人,能忍君子之不能忍,所以他们能成为后世所景仰的典范。  

如“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萧何,宋时的范仲淹,明时的戚继光,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  

还有一些圈子评价起来就要复杂许多。  

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张居正、东林党,晚清的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曾对当时的政局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但是非功过则难有定论。  

即使在国外,中国人也比其他民族更愿意扎堆。  

有的中国人,即便在欧美多年,也依然生活在中国人圈子中——家庭医生是中国人、牙医是中国人、理发师也是中国人……  

同时,海外华人交往有三部曲:第一部,某次偶遇,相见恨晚;第二部,你来我往甘如蜜,亲得不得了;第三部,因为共享朋友,交集扩大,一旦有利益冲突,立即老死不相往来。  

人生在世上,总逃不过这样那样的圈子。  

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组织;上到国家机关,下到黎民百姓。深如政治,浅如市井,演艺圈、广告圈、时尚圈、文人圈……圈子中还有小圈子,比如“南派北派”、“东邪西毒”。  

圈子有清有浊,如果害怕是非,还是谨慎为好。  

商人如吕不韦,谋了生意就想篡国;兄弟如桃园三结义,有机会就夺天下。放牛娃如朱重八,有了手下就翻身当皇帝。这样的圈子,咱不碰。  

但是一些有意义的圈子就无伤大雅了。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三十好几待字闺中,不多加几个相亲圈子,咋找着对象?  

文|将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 陈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