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鹰回忆《弯弯的月亮》创作过程,揭秘“阿娇”是谁

南方日报 记者 钟琳、陈龙  2016-11-24 11:26

词曲作者李海鹰:

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回望和反观

《弯弯的月亮》面世之后,吸引了不少著名歌手翻唱,除陈汝佳和刘欢外,龚玥、吕方、江涛、巫启贤、区瑞强、孙楠、蔡琴、陈明、林志炫等歌手都曾翻唱。歌曲技巧可以让歌手发挥华彩,而众多歌迷也有各自心中最美丽的《弯弯的月亮》。

歌曲几经翻唱,歌词也被改成了思乡的风格。有人问过李海鹰,《弯弯的月亮》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个特别的故事。而李海鹰只是摇头一笑,几句话便将对方的美好想象击得粉碎:“阿娇(歌词人名)是广东水上人家对小女孩的通称,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这首歌就是我在广州家里写的。当时我一边写,一边还在看电视。”

在李海鹰看来,这首歌压根儿不是想说思乡,它表现的其实是一种回望——一种从现代社会向农业时代的回望,一种现代人向旧有传统精神家园的反观,这种回望或反观,与文学思潮的寻根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纯粹的寻根。

李海鹰说:“不能否认人们都有寻找精神家园的倾向,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曾被割裂过,所以中国人更有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但不论是寻找还是回望,在那个时代,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心究竟该往哪里摆,如同歌曲《一无所有》里唱的‘我曾经问个不休’”。

李海鹰16岁就走上了音乐创作道路,那年他进入广州粤剧团,当上一名小提琴手兼创作员。早在1985年广州举办的内地第一场原创流行音乐大奖赛“‘红棉杯’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中,由李海鹰作曲、陈小奇作词的《黄昏的海滩》就以并列第一的成绩获得“羊城十大新歌”称号。当时大多数流行歌曲的布局千篇一律,作曲家往往先写“副歌”,再写“主歌”等其他部分,最后将二者衔接。这样创作出来的旋律主副脱节,实际上并无内在联系。李海鹰的创作完全打破了这种程式化的布局模式。在《弯弯的月亮》中,歌曲主题在开始部分就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同音反复,突出了歌词的语义性,好似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场,恬静、优美;音高的走向和两句歌词末尾的大二度倒影进行,奠定了歌曲浪漫、柔美的音乐基调;八度的上行跳进,强化了“弯”字的语调,使“弯弯的月亮”这一形象更加突出。四小节旋律,刻画出鲜明的主题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做传统文化的学生,让历史与时尚结缘”

李海鹰从事流行音乐创作近30年,每个时期都有家喻户晓的代表作。清新典雅的音乐风格和柔美婉转的旋律曲调,使得他的流行歌曲在国内流行乐坛独树一帜。

创作《弯弯的月亮》,让李海鹰找到了自己的根,那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他明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要想拥有深度,就不能背对传统,而应当向传统文化、历史精神致敬,恭恭敬敬做它们的小学生,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肉身与灵魂结缘。

他认为,一首流行歌曲,如果不使它流向轻佻、飘浮的低俗泥淖,就应该考虑得更多,观照得更深。

多年古典音乐学习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他较高水平的音乐表现力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创作的灵感同样基于现实生活。李海鹰怀抱“先得人心之所同”的创作理想,细腻地感受生活,将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通过娴熟的作曲技术手段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他的那些优美动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作。

【记者】钟琳、陈龙

编辑 戴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