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隐居深圳,研究神州飞船返回舱47年

深圳新闻网 记者 陈雯莉  2016-11-22 17:38

飞入太空一个月后,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于11月18日下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安全着陆。此次神舟十一号的飞天之旅让社会再次掀起一股“航天热”。 鲜为人知的是,在深圳,“隐居”着一位曾参与研究神舟飞船返回舱设计47年的航天科学家潘梅林。81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经常奔波在深圳的校园、社区讲课,继续播撒“航天梦”的种子。

当了10年师范生临近毕业突然“改行”

“咱们国家在航天领域发展神速!我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很自豪骄傲。”11月3日上午,潘梅林提前半小时结束晨练回到家中,一番梳洗过后,他换上一套宽松的休闲服,花白的头发整理得一丝不乱。每天锻炼两小时是潘梅林坚持多年的生活习惯,这也让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腿脚灵活、精神矍铄。“从小就好动,现在也闲不住。”潘梅林笑笑说,话语间还夹带着家乡口音。

潘梅林在书桌前看书

1935年,潘梅林出生在河南新乡。由于家境贫穷上不起中学,便在16岁那年考进县里的一个师范班学习。1956年,潘梅林进入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就读本科。当时,把教师作为职业归宿的潘梅林却被一段突如其来的“插曲”乱了节奏。

大四下学期是实习期,学校却安排了6名学生留校,潘梅林是其中之一。“是不是我们犯了什么错误?”留校的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提心吊胆,直到十多天后在校党委办公室见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招生员,悬起的一颗心才终于落地。

1955年,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回到中国。1956年,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当时的中国,许多高科技工业毫无基础,专家匮乏,为了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不得不从各地抽调老师和技术人员。

离大学毕业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读了近10年师范的潘梅林,最后一刻选择改行,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离家前往北京那一年,他25岁。

搞科研要先从自学外文起步

1960年,初到北京的潘梅林被分到空气动力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室负责气动热研究工作。“导弹、飞船、卫星再入大气层后会与大气摩擦产生高热量,我就负责研究它们的热环境,计算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加热情况,再把数据传给研究热防护的人员,他们将根据热环境的数据研究防护材料,保证仪器设备和飞行员都能承受得了。”潘梅林说,他参与研究的热环境数据库是为神舟号飞船返回舱设计使用。通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不载人飞行检验成功后,返回舱外形基本固定下来,这也证明了热环境数据库的准确性。

潘梅林用一个大纸盒来装自己的军功章和奖状,纸盒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几乎盖不上盖子。

师范出身的潘梅林科研基础薄弱,到北京后不得不从头学起。“第一步我要学会外文。咱们国内没这方面的资料,要参考国外的资料,在老家读的师范哪有外文,所以得学。”此外,潘梅林还要学习空气动力学、气动热力学等专业知识。为了学习,潘梅林几年没有回过一趟家。

研究多级导弹分离气动热环境是潘梅林的任务之一。中程导弹一般需要两级发动机,在一级发动机燃料将尽的时候,利用二级发动机的热喷流推力把两个发动机分离。为了避免导弹烧穿或爆炸,需要研究一级发动机端头受热情况并提供设计数据。“我们国家开始搞两级火箭的时候,我就投入到这个工作了。”潘梅林说。

“单干户”打通

云粒子侵蚀理论研究之路

“我经常跟年轻人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给你机会但你学不好,怨谁呢?”对于把握机会,潘梅林深有感触。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潘梅林曾被派到广州参加气动热环境研讨会和云粒子侵蚀研讨会。据了解,云粒子侵蚀是实现导弹全天候攻击和突防的重要技术基础。初次了解云粒子侵蚀的潘梅林为该课题所吸引,回单位后主动请缨,撰写云粒子侵蚀课题的研究报告。

“国外虽然起步早,但搞理论的人员逐渐退出,最后全靠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潘梅林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云粒子侵蚀理论研究跨学科难度大,许多科研人员都不敢碰这个烫手山芋,而已经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是举步维艰。潘梅林不甘心,决心试一试,尽管“单干户”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了热环境研究工作,潘梅林每天要挤出时间看书,但凡与云粒子侵蚀相关的材料都要翻个遍。历经约5年时间,潘梅林给相关部门递交了几篇详细的研究报告。

“我们这项工作走出了国外几十年想走没走通的道路,使云粒子侵蚀研究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为我们全天候弹头设计提供了精确可靠的数据。”潘梅林清楚记得,相关部门在报告使用情况中如是回复。经过确认,该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项创新之举。

说罢,潘梅林走到房间端出一个红色的方盒子,打开盒盖,各种大小不一的奖状和证书整齐地摆放其中。潘梅林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奖状递到记者面前,“再入弹头云粒子侵蚀研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字迹清晰有力。最让潘梅林自豪的是一枚科技进步奖奖章,“云粒子侵蚀研究还报批了国家级二等奖,这也是我获得的最高奖项。”

退休后重拾教师工作

把航天科普带进校园

1995年,潘梅林到了退休的年纪,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带着对航天科研工作的热情,潘梅林返聘12年,“原来怎么工作的,退休后还是怎么工作,跟没退休一样。”

2007年,潘梅林随子女来到深圳。年轻人汇聚的快节奏生活让退休后的潘梅林也跟着忙碌起来。“我在深圳主要忙三件事,讲课、健身和打理菜园子。”潘梅林掰着手指笑笑说。他感慨道,读了近10年的师范专业,心里一直放不下教书理想。出于对老师工作的尊敬、崇拜和喜爱,来到深圳的他,便开始琢磨着把研究航天的事儿以科普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

打理菜园子是潘梅林退休后最上心的几件事之一。图为潘老在菜园摘下自己种的瓜果。

经球友介绍,潘梅林的第一堂航天科普课在学府小学开讲,之后,他还陆续前往学府小学分部、西丽小学等学校讲课。“过去没这个感受:讲完课之后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有问不完的问题,有的还递给我本子签字。有时候在礼堂讲课,坐不下的学生在教室看电视,讲完后很多孩子向我涌来,那时候的心情很激动。”回忆起在学校讲课的瞬间,潘梅林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随着科普讲座消息的传开,武警部队、社区工作站也都纷纷向潘梅林发出了讲课邀请。

“上次神舟号飞船回收,在深圳展览过一次,如果我是讲解员可以讲得非常仔细,外型的具体数据、材料使用等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潘梅林笑笑说,现在已不再看技术方面的书籍,但研究了一辈子飞船,知识都已经烙在脑海里,自然是忘不掉、张口就来的事儿。

(记者陈雯莉/文 金羽泽/图)


编辑 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