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共服务优先应成空间拓展重要原则

南方+ 2016-11-22 09:19

近日,《南方日报·珠海观察》推出的《策论珠海——珠海城市发展大调研暨〈珠海观察〉出版五周年》系列报道,引发了珠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笔者作为珠海市民,也非常关注珠海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尤其对系列报道中关于城市空间拓展的内容很有感触。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外部的发展机遇和使命,还是内在的发展需求,珠海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决定了其应该是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也必须是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的确,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珠海是一座“小而美”的城市。如果未来的珠海要从“小而美”转向“强而美”、建成开放型创新型珠江西岸核心城市,那么有序推进城市开发,积极推进发展空间“北联南进西拓”,拓展新城新区是一个必经的发展路径。

笔者认为,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应该坚持“公共服务优先”的原则,推动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珠海生活的人都知道,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东部中心城—西部地区、主城区—郊区的功能分化。政府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的同时,就业空间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制造业就业人口由集中城区分散至郊区,工业和商业等产业空间及其居住空间之间由混杂趋于相互分离,由此导致产城脱节、职居分离和结构失衡等现象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白天在郊区上班、晚上回市区居住,出现新城新区“夜空心化”,城区道路“拥堵化”的现象。究其原因,引发“产城分离”的因素涉及区内外、微宏观等多方面,既包括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发展不平衡等经济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及社会公共服务不足所致。

在笔者看来,有效的公共服务配置是城市运转、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有力支撑与重要保障,更是产城融合的关键环节。“产城融合”没有完善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就没有城市产业发展的载体,就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和特色产业集聚,城市就是“空城”,产业就会“空转”。因此,产城之间要有对应资源要素的规模、结构匹配度,尤其是在服务生产和生活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方面,不能一快一慢,更不能脱节分离。

首先,产城融合应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是新城产业发展的前端基础和基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转移集聚新城新区的“大军未动”之前,需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粮草先行”,并依据其辐射效应,促使新城新区建设迅速启动和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基础性公共服务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分配,不仅会提升新城产业人员生活生产环境的公共服务舒适度与满意度,而且也会吸引更多人才人员进入新城生产生活,带动产业转移集聚,催化产城深度融合。

笔者建议,在产城融合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因地实策,综合考虑服务对象多元性的差异化配置,做好中小学、社区公园和社区服务机构等配套建设,构建“城市级—片区级—产城融合单元级—社区级”的四级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彻底扭转“产城分离”的现象,切实保障新城新区内的产业工人和居民享受与主城区同等设施的权利,提高新城新区核心竞争力。

其次,产城融合要重塑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机理,多方式保障设施落地。从珠海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多个产业园区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位,服务配套缺失,功能规划单一,导致职住不平衡、钟摆式交通、潮汐式生活、城市与产业融合脱节等问题出现,削弱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需要重塑公共服务配置,着力强化公共服务承载力,实现以城促产,以产活城。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基础上,应根据园区主导功能、公众消费水平与需求特征进行差异供给,避免公共资源浪费,通过有效供给、有效分配,实现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从而使公共服务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公共效益与福利的最大化。

最后,产城融合还应着眼于“人”这个核心。新城新区的建设,最关键还是要围绕“人”的发展需求来推进。只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了,才能使新城新区真正吸引人气,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承载压力。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城新区延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通过人催生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的嬗变,通过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最终体现在以城市为载体,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使人、产、城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形成持续发展、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系珠海读者 ZH爱如空气

编辑 胡净栋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