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生随军舰赴索马里护航:海盗船开近发现是军舰忙逃跑

南方+ 记者 李秀婷  2016-11-22 09:23

 前不久,被索马里海盗劫持长达4年半的10名中国船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看到这个消息时,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宏锋刚做完一台手术。休息的间隙,他的思绪再一次飘到了亚丁湾无垠的海面。 

去年7月到今年3月,作为医疗队队长,周宏锋与5位医护人员一起,配属海军编队赴索马里海域参加第21批护航任务,历时239天,航程约22200海里,护航36批65艘商船,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6国。  

亚丁湾,我们来了!  

去年7月,刚下手术台的周宏锋接到了任务:担任医疗队队长,配属海军编队赴索马里海域参加第21批护航任务,任务时间暂定6个月。医疗队由6个人组成,除了胃肠外科的周宏锋,其他人分别是骨科、口腔、麻醉、检验科的医生,还有两名护士,这一精干的团队可应对大部分海上常见多发的病症。  

留给大家的准备时间只有3天。家都没来得及回,他们就凑在一起研究需要携带的物资。医院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任务,没有经验。他们自己搜集了关于亚丁湾的大量文献、报道、资料,以“医生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药品、器械、耗材加了又加,只好把个人的物资减了又减。最终,他们准备了整整20箱医疗物资,而个人用品每人只有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  

出发那天,周宏锋用心地给11岁的女儿做了早餐。女儿写了一封信,夹上全家福和几张自己的照片,偷偷藏在爸爸的行李箱,上船后他才看到。“你一出去就是半年,我们很伤心,不过你放心,我会照顾妈妈,我会努力考一个好成绩。”女儿稚嫩的字体让周宏锋的心瞬间柔软。  

2015年8月3日,作为综合补给舰的青海湖舰,以及首次出航的两支护卫舰柳州舰和三亚舰,三艘军舰同时从海南三亚出发。航行在万里海疆,天上海鸥伴飞军舰,阳光洒在蔚蓝的大海上,折射出耀眼的金光……这些景色让第一次远航的他们兴奋不已。  

但很快,新鲜感就被现实所打败:海面波涛汹涌,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巡诊时,呕吐说来就来,大家就随手带一个塑料袋,吐完了扶着墙继续前进。  

连续航行45天后第一次到达陆地是在非洲的吉布提,“下船以后,大家连路都走不稳,人家晕船,我们晕陆地,只能互相扶着走路。”周宏锋笑着回忆。  

海豚来了,赶紧出来看!  

绕过了雅加达巽他海峡后,三艘军舰来到了印度洋。此时正值印度洋季风强劲之时,狂风乍起,天低云暗,大约六米高的海浪拍向舰上的甲板,整个舰上的东西都在随风的节奏晃动着,抽屉、门等设施都发出哐哐的响声,在噪声和惶恐中许多队员无法入眠。  

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周宏锋说,舰上虽储存了足够的肉类,但冷冻太久后,肉都已经失去了滋味,像是在吃煮熟了的棉絮,只能蘸辣椒酱吃。蔬菜水果更是放一二十天就差不多烂光了,十筐里只能捡出2筐能吃的。  

蔬菜供应不上的时候,大家最想吃的东西是方便面。周宏锋说,队员们开始尝试各种“逆天”煮泡面方式,为了补充缺乏的维生素,他们还用过罐装果汁煮方便面,也试过用辣椒酱配饼干。  

上舰之后,周宏锋左肺肺炎,又因为缺少新鲜蔬菜,诱发了胃痛。海上生活也让多年尿酸高的他痛风频繁发作,疼痛由脚趾发展到了膝盖和腰部,备用了半年的止痛药,三个月就用完了。但舰上的通道到处都是60到90度的楼梯,他只能用双手抓着栏杆,拖着下肢去工作。  

海上航行最大的困难是对心理的煎熬。封闭而狭小的活动空间,长期不能与外界联系,每天都是一成不变的水天一色和日出日落,让大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看几百条海豚与军舰赛跑,成了大家最期待的海上景观。每次有成群的海豚经过,船上就会用喇叭通知大家,“赶紧出来看!”  

当军舰驶入亚丁湾广阔壮丽的海面上时,站在甲板上迎着亚丁湾的缕缕海风,可以俯瞰深蓝海洋中的碎浪粼粼,素有“海盗港”之称的亚丁湾让大家心旷神怡。  

海盗船原来是“近视眼”  

索马里海域是举世皆知的危险海域,在这里执行任务,随时可能面对荷枪实弹的索马里海盗。很多看似捕鱼的老百姓,实则是在海上“打游击”的海盗。护航的日子,时不时就有一些惊险的情况。  

9月的一天傍晚,医疗队所在的青海湖舰按计划在一处海域漂泊待机,突然,通过望远镜发现,青海湖号右侧方向3.5海里处,有一大一小2艘可疑小艇,正加速驶来,很可能是海盗小艇。  

“那船上有带钩,长梯子,还带着枪,那就是海盗!”有经验的官兵告诉周宏锋,可能是因为青海湖舰是补给舰,被海盗误认为是可劫持的商船了。舰船上立即响起吹号声,进入一级反海盗部署,所有人紧急集合,来到各自的站位上进行戒备。  

守舰官兵们有的拿着喇叭喊话,有的鸣笛,还有的发射了信号弹。其中一艘小艇见状后迅速逃离,而另一艘小艇却不当回事,还加大了马达越开越近。舰上再次发射信号弹,官兵都做好了武力驱离海盗的准备。  

船上医疗室里,手无寸铁的医疗队队员们也不禁紧张了起来,虽然看不见外面的情况,但大家都仔细听着扬声器里下达的各种指令,等待电话铃响起,随时准备抢救伤员。  

一级戒备10分钟后,这艘可疑的小艇终于调头转向,驶离事发海区。最后有惊无险,虽然大家手里都捏了一把汗,但对完成任务更有信心了。  

后来得知,舰船可以用望远镜和雷达系统第一时间发现敌情,进入一级紧急备战状态。而海盗船往往只能靠肉眼“侦查”,开到舰前发现是军舰才会快速逃离。  

救助香港商船上受伤船员  

护航医疗队的任务是为舰船上的官兵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医疗保障,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医务室、手术台就是他们的战场。 

每天,医疗队都要为值守舰船的人巡诊检查身体。除了巡诊,平时医疗队员们主要呆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医务室,这里集门诊、药房、治疗室、换药室、输液室、抢救室、手术室、会议室、棋牌室、餐厅、远程会诊室于一体。  

周宏锋说,其实,医疗队在舰船上处理的一般都是常见的感冒、发烧等小毛病。那为何还要派出精干的医疗专家护航?他说,护航医疗队的意义在于为各种突发的状况提供医疗保障。“外伤、摔伤、阑尾炎手术甚至颅内出血等,这些情况在之前都曾出现过,如果发生这些较为严重的情况,舰船常规配备的医生并没有相应的处理能力。”  

由于医疗队对船员们的日常健康管控到位,上船前也对护航人员进行严格的体检,在8个月的航行任务期间,舰队上一直都平安无事。不过,医疗队同时也对被护送的商船民船提供医疗救助。  

有一次,在舰队护送的一艘香港商船上,一位年轻小伙子胳膊意外脱臼了。商船向护航舰艇呼救,医疗队派出了骨科医生易红蕾前去医疗救援。虽然军舰上有直升机,但由于商船无法降落直升机,医生只能乘坐小艇过去。冒着被海盗船围住的风险,易红蕾医生乘坐小艇抵达了呼救的商船,成功为伤者进行了关节复位。  

“这里离有医疗救治条件的陆地至少有一个月的航程,如果没有我们援助,这位小伙子的胳膊就废掉了。”周宏锋说。  

利用医疗队自己带来的远程物联网医疗设备,医疗队还成功将官兵医疗数据通过海事卫星传回医院胸痛中心,为护航编队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救治开辟了新路。  

相比在医院时每天都高效率运转的节奏,在舰船上的生活其实轻松了不少,但服务舰船人员之余,医疗队队员们也都没闲着。在出发前,细心的周宏锋下载了几百个常见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到了船上,他把这些资料做成PPT,给舰上的官兵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科普。医疗队的每个队员还在船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远洋舰艇长航时的相关疾病研究。  

4个月的护航任务顺利完成,舰队交接完护航任务之后,就踏上了返程。此时,大家已经在船上航行了5个多月。但返程并不是直接回国,而是沿途陆续对6个国家进行了友好的国事访问,到回国时,他们已经在海上航行了整整239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实习生 杨海琴 

【通讯员】 刘益军 张青修

编辑 陈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