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这里结婚不穿婚纱,嫁衣裳居然还是妈妈亲手缝制出来的!

清远发布  2016-11-21 13:54

现在结婚都是直接定制或者租用婚纱

已经没有人会自己制作嫁衣裳

但是,在清远连南

女儿的嫁衣是由妈妈一针一线编制而成

而且还有独特的端脸盆毛巾,认长辈的婚嫁风俗

在11月17日,涡水镇镇瑶龙村上演了一场独具魅力的瑶族婚礼。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丽的新娘子吧~

妈妈用了1年多时间织好嫁衣

11月17日,家住涡水镇黄家冲村的新娘在妈妈婶婶等人帮助下开始化妆穿嫁衣。

新娘的婚服由其母亲亲手缝制。

瑶族新娘嫁衣以红色为主,衣服是对襟绣花瑶服,背后坠着九块银铜鼓,下着绣花中裤,围上两层绣花裙后,要缠上一丈长的白色绣花腰带,小腿系上绑脚。最后梳好发髻,并在发髻套上新娘标志性的红色头冠。这头冠四周挂满银饰,头饰最顶部有刺绣图案“盘王印”,寓意保佑新娘出嫁路上不受侵扰。

“连南瑶族女子出嫁的衣服,都是由妈妈亲手缝制的。”只要生下来的是女孩,那妈妈就要着手为女儿的做一套嫁衣衫,“嫁衣是纯手工一针一线织成,很考验人,特别是围裙的刺绣,是最难的。”母亲很早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衣,加上平时要干农活,新娘身上的这套嫁衣足足织了一年多时间才完工。

新娘的家人在为其扎瑶族新娘传统头饰,需要在头顶头髻,才能戴好新娘绣花银头冠。

英俊的新郎从瑶龙村开车接新娘。

新郎随身携带的绣花袋里装有喜糖等,用来发给宾客。

准备上车前往新郎家了,母亲和新娘忽然依依不舍,流泪感伤。

离别的伤感很快被出嫁的喜悦代替,新娘准备上婚车。

山路弯曲,送嫁队伍依然庞大。

新郎家已装饰一新等待新娘到来。

出嫁当天,新娘由舅妈担着部分嫁妆,姑姑带路,伴娘作伴,撑着红伞出门(伞里挂有先生公的符);而新郎这边要派出媒人、新郎的舅家、新郎、伴郎四个人去接新娘。(新郎家的媒人和新郎舅家必须是一男一女,如果媒人是男性,新郎要派舅妈出门;反之,媒人是女性,新郎家派舅舅出门)。

新郎身上扛着的两大根竹竿,竹竿上系着红绳。在过去,瑶族村寨没有汽车时,这种竹竿是用来给新郎伴郎抬新娘的嫁妆衣柜用的。

新郎竹竿扛衣柜

如今,新郎新娘家相距较远,虽然不需要抬衣柜,但是新郎必要要延续传统,扛上这竹竿,这也是新娘家考验新郎是否足够诚意和耐心迎娶新娘。

连南排瑶,是极其有祖宗观念的群体。每逢红白大事,都要先请先生公(宗教仪式主持者)念颂经书,猪肉鸡肉米酒先敬祖先。结婚这种大事,要先告诉祖先家里迎娶新媳妇后,新娘才能入门。先生公一边唱歌,一边作法。杀鸡、撒纸钱,上香,仪式是让祖宗,各路鬼神上门,然后让它们吃饱,同时告诉祖宗,今天有后辈结婚了,他的新娘以后就是我们村的人了。”

在礼炮绽放和大家的祝福之下,新娘终于踏入新郎的家门。

喜宴大摆三昼夜

在作完“认祖归宗”的仪式后,厅内喜宴已经开始,瑶族办婚礼极其隆重,不仅宴请亲人好友,同村人每每也前来祝贺,甚至路人,他们也会招待。

习俗里,豆腐是结婚必不可少的菜式。

喜宴至少要办三天三夜,每餐设流水席,吃完一波人,就马上到另外一波人,来客越多,表示祝福越多,主人家越高兴。”

亲戚朋友喝着自酿的瑤酒享受婚宴。

瑶族喜宴的菜肴以猪肉、鸡、鱼、豆腐、扣肉、等为主,都是大块切大锅煮,再加上开餐前,他们都会给来客倒上一碗自酿的米酒,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喜庆的日子里,宾客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端水洗脸认长辈

瑶龙村的新娘端水洗脸认长辈仪式在结婚第一天和第三天晚上进行,这个环节有点像汉族婚礼中的敬茶,在端脸盘给长辈洗脸过程中与对方互相认识。

新郎新娘合影

了解完了是不是觉得很特别?这样纯朴而又隆重的婚礼习俗在2014年11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是不是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