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杏芳:因为我是广州人

南方杂志  2016-11-19 09:59

《南方》杂志版面(资料图)

《南方》杂志版面(资料图)

在广州,谢杏芳有着极高的人气。

由于在全民运动中开展普遍,羽毛球被誉为广州的“市球”。作为这个城市历史上最优秀的羽毛球女单选手,作为近5年全国乃至全世界顶尖女运动员之一,世界冠军谢杏芳无论是在球馆里还是大街上,都很容易被球迷和街坊们认出来。

然而与过去人们习惯称她为“阿芳”或“小芳”所不同的是,如今人们更多地会称她为“谢主任”或“谢处”。

2009年10月,谢杏芳从中国羽毛球队退役。当时,摆在她面前的道路有很多:上大学、当教练、进体育局、去团委,可谢杏芳却选择回到广州,以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招募调配办副主任的身份服务广州亚运。谈起这个多少有点令人意外的选择,谢杏芳只有一句话——“因为我是广州人。”

谢杏芳赛场英姿(资料图 来源:百度百科)

谢杏芳赛场英姿(资料图 来源:百度百科)

亚运梦想

其实人们并不难理解谢杏芳的这一选择。2004年,当得知广州申亚成功时,尽管还只是一名刚在国家一队站稳脚跟的新人,可谢杏芳掐指一算,到2010年自己差不多已是退役的年龄。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妹”,如果能在家门口以亚运金牌的成绩退役,也算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广州亚运。”

可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后,伤病让谢杏芳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也让她做出了退役这个艰难的决定。“虽然我知道还有不少球迷希望我能够坚持参加完广州亚运,但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人毕竟是我自己。如果不能夺冠,那还不如选择离开。”

谢杏芳(资料图 来源:百度百科)

然而对于家门口的亚运梦想,谢杏芳并不打算放弃。虽然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但谢杏芳却盼望着在亚组委为亚运贡献力量,盼望着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广州亚运羽毛球赛场为队友和教练们服务。

实际上,谢杏芳的愿望与亚组委对她的期望可谓“不谋而合”。亚组委志愿者部负责招募、培训和统筹广州亚运、亚残运会的志愿者工作,志愿者部希望谢杏芳能发挥“名人效应”,一方面更好地宣传招募志愿者,尤其是名人志愿者,另一方面则是从运动员的专业角度为志愿者服务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建议。

就这样,2009年11月,作为广州亚组委副处级干部的谢杏芳,来到亚组委志愿者部招募调配办报到,开启了她梦想已久的亚运之旅。

刚开始的几天,转型为“办公室女郎”的谢杏芳感觉浑身不自在——对于“谢主任”的称呼本来就很不习惯,身上的职业套装也不如以前的运动服舒服;从早到晚端坐在电脑前,感觉比打一场比赛还要耗体力;新同事们和她交流时总是红着脸,其实性格内向出了名的谢杏芳心里却比他们更紧张。

谢杏芳童年照(资料图 来源:百度百科)

谢杏芳(资料图 来源:百度百科)

形象大使

随着亚运的临近,谢杏芳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每天上午8点半准时上班,白天要忙着协调联系,到了晚上12点才有时间坐下来开一个协调会。算起来,每天在天河体育馆的时间比在家里还长。”

用谢杏芳的话来说,天河体育馆是“全广州除了自己家以外,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亚运期间,这里就是她负责的地盘。

“主要还是领导照顾我,因为广州市体育局就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里,我是从体育局出来的,对天河场馆群各个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相对比较熟悉,比较方便工作上的沟通。”谢杏芳说。

亚运开幕前,身兼亚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的谢杏芳,奔波于广州市内各大高校和比赛场馆,负责进行志愿者招募的前期宣传及培训动员等工作。亚运期间,谢杏芳则负责天河场馆群的志愿者督导工作,每天在各个场馆里督导志愿者工作,随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

天河体育馆亚运期间承办的,恰恰是羽毛球项目的比赛。在这里以志愿者的身份接待熟悉的昔日队友、对手和媒体记者们,谢杏芳感觉格外亲切。刚开始几天,记者看到谢杏芳每天都往体育馆里扎,还以为她关心的是同为羽毛球国手的男朋友林丹的比赛。实际上,谢杏芳只在亚运羽毛球赛最后一个比赛日的最后一个晚上,才终于有时间安坐在观众席上,为林丹的金牌决战呐喊助威。

这天晚上,在谢杏芳和全场上万名观众的注视下,林丹如愿以偿地战胜了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获得亚运男单金牌。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在记者们的追问下,林丹透露要“认真考虑”迎娶谢杏芳的时间和方式。走出新闻发布厅,记者们惊喜地发现,谢杏芳正和所有场馆志愿者们一样,在体育馆出口夹道列队,微笑着欢送最后一个比赛日的所有来宾们。

本文原载于《南方》杂志2010年第21期


编辑 李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