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农民工工资涨得太快了?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工人在线  2016-11-18 16:56

“大学生的工资还没有农民工多”

这句话,亲们觉得熟悉么?

近年随着外出务工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

有论调称已到了影响企业发展的程度。

很多人不懂农民工的艰辛,

哭穷自己工资没有农民工高,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农民工工资看上去很“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元,同比增长8.1%,既高于6.9%的GDP增长水平,又快于6.6%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

然而,如果仔细审视农民工工资水平,就会发现这只是“看上去很美”。真实的情况是,农民工工资既不高,涨得也不快,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面上看,农民工月均3359元的收入,似乎不算太低。但是,超时劳动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家常便饭”,如果扣除超时劳动部分获取的收入,数字就不那么“光鲜”了。《报告》显示,农民工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2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7小时,月平均从业时间为219.24小时。

“高工资”是“超时加班”换来的

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法定的月平均从业20.83天(365天扣除115天的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后除以12),日从业时间为8小时,月从业时间共166.64小时。两相对比,农民工每个月实际工作时间是法定标准的1.32倍。那么,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换算,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2553元,与实际工资之间806元的差额是由超时劳动“贡献”的。

把历年统计数据进行一番对比,就更能说明这一问题。2009年至2014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417元、1690元、2049元、2290元、2609元、3108元;月平均从业时间分别为216.91小时、235.8小时、223.52小时、220.11小时、221.76小时、222.64小时。换算成法定工作时间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1089元、1194元、1528元、1734元、1961元、2326元,超时劳动“贡献”的工资分别为328元、496元、521元、556元、648元、782元。这组数据说明,农民工超时劳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贡献”了每月全部收入的1/4左右。

远没非私企人员工资水平高

进一步看,2010年到2015年,剔除超时劳动的“贡献”,农民工法定劳动时间月平均工资同比增加额分别为105元、334元、206元、227元、365元、227元,基本上维持在两三百元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更是少得可怜。而且,2009年到2015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为2728元、3096元、3538元、3897元、4290元、4695元、5169元。农民工法定工作时间获得的月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当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39.9%、38.6%、43.2%、44.5%、45.7%、49.5%、49.4%。

这样看来,即便在工资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获取的收入,还不到当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50%。而且,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在不断扩大。

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工工资基数太低,目前的快速上涨只是一种“补偿性上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如果他们不通过“自愿”超时劳动来增加收入,每个月仅靠法定工作时间获取的收入,对于满足自身以及家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而言,注定是杯水车薪。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农民工比例一直高达85%左右。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这是对农民工工资不能承受之“重”最好的诠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核心是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依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工显然已经“尽所能”,但却未“得其所”:法定劳动时间获取的工资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而要有更好的收入只能不停歇地超时劳动,但超时劳动又是以“透支”身心健康作为代价的,从长远看是在“拿青春赌明天”。再加上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施于农民工身上更多额外的不应由他们承担的“制度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相对贫困程度,对于其微薄的收入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出务工农民工工资涨得太快了”的论调可以休矣!从长计议,反倒是如何在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工资快速提高到合理层面,已显得迫在眉睫。

来源 |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 | 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