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走进揭阳古村落——京冈村

揭阳发布  2016-11-18 09:47

揭阳空港京冈古村落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宋绍兴八年复置揭阳县时,首任揭阳县令孙乙曾以今京冈为临时县治所,绍兴十年设榕城为县治所,建县衙,设文庙,拓马路,辟市集等。故揭阳有“未有榕城,先有京冈”之说。为纪念孙乙置县功绩,当地群众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榕城建置之日为“开市日”, 酬神庆祝。历代不衰——当地人传言6月24日老板请伙计的由来。

历代京冈人的先祖在京冈留下大量的建筑遗迹,现有孙氏家庙、翰林府、登瀛五马石坊、京冈大人府四个市级重点保护单位。

隐相祠又称恩相祠,是为祭祀有恩于京岗孙氏先祖的宰相梁克家而建的祠堂。梁克家是晋江人,官至右丞相,中举前曾在京冈孙白家任教,后孙家遇急难,梁克家为其排解,孙氏感其恩,遂建祠祀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撰有《隐相堂序》一文。隐相祠创建于宋代,清宣统元年(1909),孙氏族人任潮州府镇台孙国乾召集乡贤倡议集资重建,祠后厅悬挂的“隐相堂”堂匾为重建时由翰林吴左禧所题。 1994年,隐相祠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梦龙涤爪”的传说

隐相祠天井右侧墙壁立有一块写着“梦龙涤爪”字样的碑石,该碑是为纪念当年梁克家初抵京冈时所立,原在京冈村道旁,后移入祠堂内,现存石碑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立。

翰林府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翰林待诏孙琼斌所建,大门匾“兰台紫诰”是清翰林、百岁寿翁刘起振所题。祠分前、中、后三座,左右各有两条通巷,中厅前部分为拜亭,拜亭悬挂的“福”字据说为乾隆皇帝的御笔手迹,中厅大堂为阁楼式建筑,中间建一空心藻井,正中建有圣旨亭。后座是“楼台”式建筑。整座建筑壮丽宏伟,屋顶之上飞檐迭盖,勾心斗角,是一般民宅所不能拥有的建筑样式。

“登瀛五马坊”是明正德十四年(1424)揭阳县知县徐知用,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京冈举人孙齐和正统五年(1440)岁贡生、澧州府同知孙瑀父子所建的一座功名坊,坊为二迭三重檐石结构建筑。牌坊正面中间刻孙齐的雅号“登瀛”二字;背面刻“五马”二字,最上面中间刻“恩荣”二字。1993年,“登瀛五马坊”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2米多宽弯弯曲曲的石板路,这是贯通京冈南北的是一条窄窄的石板路,路两旁铺间林立,这是京冈的中心街道、繁华地带。明代五马登瀛石坊,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屹立提拔向往来的行人诉说着这条古代商业步行街曾经的辉煌。

京冈大人府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1908),是清代潮州府最后一任都督孙国乾旧居。主体建筑由权之公祠、建威第、南北巷等组成,门楼上有清朝举人、名书家林伯虔所书石刻4幅,又有慈禧手笔“福”字泥塑窗花,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 2014年,“京冈大人府”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京冈十八围

揭阳以“京冈十八围”而闻名遐迩,就是十八个自然村连在一起,他们分别为:上巷,宫后,静仔内,埔上,祠堂埔,田漧,东厝,后沟,翰林府,西门,北厝,庵边 ,后畔池 ,河头城 ,河头孙,新乡,东门和池前。

编后感

国庆期间,市摄协摄影培训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京冈采风拍摄,从京北的上巷走到京南的新乡,随处可见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几百年的老祠堂就有40多座.炫耀家第显赫的匾额不计其数。京冈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特别是榕江南北河支流穿插而过。京冈18围连在一起,水路相通,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独特的田园风光。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有责任和义务用镜头展示京冈的美丽和魅力。京冈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硬件有许多不足,但作为美术写生和摄影采风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字: 陈钦松、顺成数码 相片: 市摄协培训班学员提供

来源:揭阳发布

编辑 邓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