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东瑶村打造“产业+服务+文化”扶贫新模式

河源日报 记者 王亚娇  2016-11-17 11:04

扶贫工作队与村民代表商议帮扶项目计划

距河源龙川县佗城镇5公里、地处东江东边的东瑶村,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定相对贫困村之一。这里有龙川老八景之一的东山寺,有船运繁华时期人们常去祭奠的河头庙。但由于陆路交通的不便,东瑶村在历史的年轮中慢慢走向贫困。

令人欣喜的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东瑶村脱贫带来了希望。东瑶村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同市商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共同帮扶的相对贫困村。今年4月25日,刘志常、何少明、陈伟建3人组成的驻村工作组便进村入户开始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帮扶不仅要让贫困户在物质上脱贫,更要扶智,在文化素质上也要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志常说,他们将采取“产业服务文化”帮扶模式,帮助东瑶村实现精准脱贫。在帮扶单位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目前,3家帮扶单位已筹措帮扶资金110多万元。此外,村旁的新东江桥即将开通,这将为该村实现脱贫带来新机遇。

“产业”:计划建设1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

精准扶贫离不开产业,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和“特色”。经过调查和走访,扶贫工作队发现,东瑶村过去以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现在有些田地因无人耕种而荒废。“选择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不能草率决定,项目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刘志常说,他在宣传部门工作,对市里的很多产业帮扶项目都有所了解,在选择项目时,他和团队到东源县骆湖镇等十几个地方考察过,发现百香果的种植、管理方法简单,回收成本快,而且我市目前百香果深加工产品较少,种植百香果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这样,帮扶单位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研究,并召开了3次村民大会,最终选择了百香果作为产业帮扶项目,首期计划种植100亩。

为不影响村民现有的种植项目,扶贫工作队在该村第六、第七村民小组利用一些荒废的土地和少部分农田,作为首期开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贫困户全面参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可直接参与合作社劳动,并按日工分计价报酬。同时鼓励其他农户自行种植,帮扶单位提供种苗和技术,不能自己售卖的百香果,合作社将按保底价格统一收购。

贫困户曾春蕾家里有3个小孩在上学,全家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除了种植水稻外,他和妻子平时打点零工,在得知村里要种植百香果后,曾春蕾表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说有了产业项目,自己就不用朝不保夕地做零工了,还可以利用家里的空闲地来增加收入。

不仅如此,帮扶单位还计划养殖50头水牛,经过多次协调沟通,目前已落实饲养场地。“要确保贫困户在规定时间全部脱贫,更要保证他们今后不返贫。”刘志常说,“首期百香果种植成功后,我们还将在其他小组开发种植。”

“服务”:为村民办事开辟“快捷通道”

驻村干部扎实服务让村民有了获得感。工作队进驻的200多天里,他们进村入户,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公告公示等一系列工作,精准识别,最终确定东瑶村38户124人为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在东瑶村38户贫困户中,有9户11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病、因学致贫占比较大。帮扶单位先后为村里所有贫困户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为孩子读书有困难贫困户家庭解决相关费用,共计12.05万元,为不少贫苦户解了燃眉之急。

帮扶干部经常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与市残联、医疗机构等联系,一是帮助落实相关政策,让残疾人得到相应的生活补贴;二是希望通过药物治疗或康复治疗,让更多的病人或残疾人早日康复或达到生活上能自理。

投入10万元建设的东瑶村公共服务站,更是为村民办事提供了更多方便。“原本村民办事要到村里的不同办公室咨询,有了公共服务站后,村民有事都来这里咨询,复印材料、签字盖章都能统一办理,既方便又省时。”东瑶村书记蓝少卡说,驻村干部工作勤勤恳恳,村里的事都给予帮忙协调解决,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在今年7月份,村里的两户村民因为土地发生争执,经过工作组和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共同调解,最后让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此外,村自来水、村道硬化、文体休闲活动场所、环境清洁卫生等工程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文化”:注重文化熏陶,打造特色品牌

如果说物质是生活的基础,那么,文化就是生活的灵魂。建于隋大业年间的东山寺,四周松篁青翠,环境幽静。寺内有大钟,钟声洪亮,黄昏时敲钟,十里内可闻。还有保存完好的河头庙,建古镇的东瑶砖、赵佗用过的瑶池水……可以说东瑶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结合东瑶村的文化优势,帮扶单位大力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新风、“东瑶好人”、家训家风、村规民约等的学习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还时常开展上党课、学党章等党员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打造“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环保乡貌”来推动扶贫工作,争做脱贫带头人,这些都为东瑶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强力文化支撑。


编辑 李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