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了 记者 教育有猛料☞ 2016-11-16 19:57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著名诗人汪国真,奥运冠军陈艾森、“亚洲飞人”苏炳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暨南学子。建校110年,暨南大学为海内外培养了30万优秀人才。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暨南学子追求进步、投笔从戎,成为抗日战争、解放事业的有生力量;解放后,暨南学子成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
家国情怀
他们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在上海宝山路548号的市北职业高级中学校园里,有一块“国立暨南大学旧址”纪念碑,上有史学大家、老校长何炳松手书的校训“忠信笃敬”。这里曾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暨南大学回沪复校的办学旧址,也是解放前上海“三反运动”的策源地。
回忆起上海“三反运动”,92岁的1944级教育系老校友沈涌记忆犹新:1947年5月18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暨大和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的学生联合开展“反内战、反压迫、反饥饿”运动。当天,上海各大高校学生从暨大的宝山路校区出发,向市区前行。
当学生队伍抵达外滩公园时,沈涌被推举为学生代表讲话,为学生鼓气。他大声地说:“同学们,我们团结起来,一定能胜利!”随后,学生队伍继续前进,连续突破五道防线。
在民主革命时期,暨大师生率先接受近代民主思想,一直站在斗争的前沿,因此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1946年考入暨大法律系的李哲寅也参加了那次“三反运动”,1947年12月,他加入浙南游击队,并参与解放温州。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暨南人有很深厚的家国情怀,“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不能只考虑家庭,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的前途,哪有个人的前途。”
解放后,沈涌回到上海,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87年离休后,他创办一所取名“南声”的培训学校,意为“暨南大学的声音”。现在这所学校已有4700多个班级,培养超16万人次,每年沈涌都会用学校的收入,支持暨大上海校友会活动,反哺母校。
干事创业
暨南人有“蒲公英精神”
现年90岁的浙江师大原校长蒋风,曾于1942年进入暨大中文系学习。他说,三落三起、五次播迁造就了暨南人的“蒲公英精神”——无论任何地方都能顽强生长,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战争时代,暨南人极具爱国情怀,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暨南人活跃在国内各个区域、各行各业,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力量。
现年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侯芙生,在1943年时报考了从上海迁到福建建阳的暨大化学系。“大学期间学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打好了有机化学的底子,后来搞炼油、石油化工非常有用”,侯芙生说。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南京大学老教授陈荣三,1946年入读暨南大学数理系,解放后师从我国无机化学家戴安邦院士,开展化学研究。他回忆说,解放前暨大的化学专业已有较先进的化学实验室,这在战争年代的高校中是极为少见的。
前辈专业、创新的精神,在一代代暨南学子身上得以延续。
2008年获第八届长江韬奋新闻奖的张晖,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张晖1986年入读暨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她说:“我父亲是归侨,1952年从印尼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对华侨学府有特别深的情怀,所以他很支持我报暨大”。
在担任时政记者后,张晖以一篇题为《江主席为我讲解》的新闻特写崭露头角。她逐渐探索出一条时政报道的新路子,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报道,要把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生动形象展示出来,使时政报道更加贴近受众。
反哺母校
“你给了我整个春天”
上海现有暨南大学的三处办学旧址。据上海校友会会长徐名亮介绍,前不久,曾在抗日烽火中上演中国版“最后一课”的暨大康定路办学遗址差点被拆除,上海校友们奔走呼告,要求保留,申请鉴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位于上海的一处暨大办学旧址。
校友携手保护办学遗址,更大力支持母校发展。
据统计,广东共有10万名暨南人。其中,有省、厅局、地市的官员,有大学书记校长、知名学者,还有不少知名企业家,积极捐资助学。
知名企业家梁志斌是暨大校友、董事会成员。在番禺新校区开始建设后,他捐资5000万元,承担新校区T4栋学生宿舍楼全部建设工作。他曾说:“今天暨大有大发展,开始建设新校区,我作为暨大的学生,能为暨大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感到非常荣幸。”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暨大校董古润金,2012年在了解到暨大番禺新校区建设情况后,当即决定一次性向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定向用于暨大新校区建设;今年5月,暨大采用众筹的方式在新校区重建校园历史标志性建筑“蒙古包”,全球校友捐赠近700万元;今年6月,校友柯荣卿向学校捐赠100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路翔创新创业基金”……
暨南人为何如此热爱母校?中华儿女报社社长、总编辑王跃春说,不管走到哪里,永远忘不了出发的地方。他人生的出发点就在暨大,不能忘,也忘不了,没有暨大,就没有他的今天。
校友故事
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沈定一:老校长教我“做事要有长性”
沈定一的记者生涯从战地开始,曾报道过解放战争华东战场和中原战场的重大战役。在北京的寓所里,今年95岁的沈定一精神矍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仿如昨日。
沈定一
他原名沈根源,1921年生于上海,1940年考入暨南大学,1944年毕业于文学院历史地理系。曾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记者组组长,河内、雅加达和里斯本分社社长,副总编辑等职。
进入暨大后,沈定一曾联合一百多名同学上书何炳松校长,要求改善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他还曾在暨大举办讲座、讨论会,传播进步书刊,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抗日爱国思想,更曾两次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进步同学。
“我不仅是暨大学生,还曾是暨大老师。”毕业后,沈定一留校当了半年老师,后来投奔解放区。离开暨大前,他向何炳松校长请辞。何炳松对他训话:“做事要有长性。我在商务印书馆做了10年,在暨大做了10年,你才刚刚来就要走啦?”
沈定一向往解放区的决心没改变,但这席话让他受益终生,几十年坚守在自己热爱的记者岗位上。
沈定一报道过解放战争华东战场、中原战场历次重大战役。上海刚解放,他就随军参加了入城仪式。1954年后,沈定一改做国际报道,见证越南人民重建家园,广泛接触葡萄牙的政党领导,也主持重建新华社几十个国外分社,为新华社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暨大的传统,一个是爱国,一个反帝,一个是进步。”沈定一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回过一次暨大。那时候是陪同外宾到广州,我抽空去了暨大,发现暨南园又大又漂亮,很欣慰”。
浙江师大原校长蒋风:获国际格林奖的“中国第一人”
“暨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90岁的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蒋风说。蒋风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拓荒者,是第一个在全国高校恢复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2011年,蒋风获世界儿童文学界最权威的奖项——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蒋风
1942年夏天,蒋风进入迁至福建建阳的暨大中文系学习。他在这里遇到知名文学家、中文系主任许杰。许杰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干将,与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交往密切。得到了他的指点,蒋风燃起了文艺创作的火苗,受益一生。
蒋风1978年回到浙江师范学院,并在中文系恢复开设儿童文学课,开设全校性的儿童文学兴趣小组,编写新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概论》,建设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室。
1984年,蒋风担任浙江师范学院校长,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他把学校运转得有条不紊,还成功将学校改名升级为“浙江师范大学”。
蒋风说,担任校长期间,他时常想起暨大老校长何炳松先生。“我所面对的问题,远不及何先生执掌战火中的暨大那么艰难。他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寻访手记
有种厚度,叫做110年的坚持
110年来,暨南大学屡仆屡起,却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弦歌不辍,以其独有的坚韧,耕播侨教,赓续使命。金华校友会的蒋风会长说,暨南精神是蒲公英精神,是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生存的能力。上海校友会的徐明亮会长说,暨南精神是种“摔不垮、打不烂”的精神。
在采访中,无论是鲐背之年的李哲寅、沈涌、侯芙生等老校友,耄耋之年的徐钊其、徐名亮两位会长,还是正值盛年的校友们,无论他们毕业于暨大办学的哪个时期,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乐观豁达、百折不屈、心怀家国、大度包容的气质却是那样似曾相识。
每一段碎片化的对话,都能透视出蕴藉于心的精神图腾。在暨南,这个图腾就是汇聚全球暨南人智慧,凝练侨校百年办学历程,积淀出的“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
我们的寻访,“一以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一以懔念未来之发荣滋长”。
折叠时光,历史与现实散射出如此相似的光芒。从南京、上海、福建走到广州,从中国延传到世界, “暨南”一直散发出独特的气质与韧性。回望历史,不忘初心,情系家国,百折不回,这种寻梦、逐梦、筑梦的力量或许也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采写:
吴少敏 暨南大学师生 苏运生 吴健豪 李伟苗 吴瑕 朱威 李松伟
摄影:
王辉 万稳龙
统筹:
梅志清 麦尚文 刘江涛 严亮
执行:
陈枫 吴少敏 陈文举 苏运生 王辉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