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故乡“最美图书馆”:91岁了,有颜有内涵还有传奇

南方+ 记者 杨兴乐 实习生 李舒韵  2016-11-15 11:59

新会景堂图书馆,启蒙一代新会人。这座1925年建成开放的图书馆,曾在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年代,哺育了一代新会人对知识的渴求;就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依然活跃在乡间,毫不退缩。

如今,景堂图书馆这座“智识府库”、全国一级图书馆,也面临着公共图书馆的一些发展困境,该如何走出瓶颈期,打造品牌之路?

景堂图书馆本身就是侨乡历史的见证。杨兴乐 摄

华侨回乡,买屋筹建公共图书馆

新会景堂图书馆的阅览室,陈列了一组景堂图书馆馆舍百年风貌的历史照片,展示了图书馆多年的风雨变迁。

冯平山(1860-1931年)出生于新会,16岁赴暹罗谋生,艰苦创业,事业有成,不忘回报社会。1922年,63岁的冯平山在新会购买了仁寿坊谭姓大屋,拆除兴建图书馆。冯平山这一自费筹建公共图书馆的义举,在当时上引起了非同寻常的震动。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宣传部长、国史馆馆长的戴季陶为景堂图书馆后座二楼顶端亲笔书写“智识府库”四个大字。

由1925年开馆至1938年间,新会景堂图书馆在冯氏家族设立的冯氏教育基金会管理下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前,已发展成为“备学者之研究,文人之欣赏,一般人士之浏览翻检”,规制完备的公共图书馆。1938年底,新会会城沦陷前,景堂图书馆全馆藏书65945册,部分图书甚为珍贵。

景堂图书馆存有不少历史图片。杨兴乐 摄

战火纷飞,他们坚守“智识府库”

1939年,会城沦陷后,景堂图书馆疏散到罗坑和凌冲分馆开放,继续服务。1939年3月,罗坑分馆因管理员离去而停办,合并到凌冲。时任馆长李仪可坚守景堂图书馆凌冲分馆,开放借阅服务,办展览宣传抗日,并于1941年增设天亭分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疏散到分馆的图书,依然发挥着作用,显得尤为可贵。

1948年8月,当时新会县县长李务滋将景堂图书馆馆舍交还冯氏,李仪可受冯平山哲嗣冯秉芬之聘,回到会城,着手复办景堂图书馆。

复办时,有何卓坚、莫春生等新会人,将抗战时取得的景堂图书馆图书送还,但数量不多。因馆舍在抗战期间大受破坏,直到1949年10月间才得重新开放。至此,历经日寇洗劫的景堂图书馆再次为大众打开“智识府库”的大门。

在新中国成立后,景堂图书馆也曾被迫闭馆。所幸在改革开放之后,景堂图书馆再次得到了冯氏家族的捐助,而政府也给予了不少支持,使得景堂图书馆再次焕发新的光彩。发展到今天,景堂图书馆已成了新会的文化象征。

闹市宝藏,馆藏丰富国内首屈一指

如今,景堂图书馆位于新会商业繁华的仁寿路步行街,藏在一片骑楼群中。中西合璧的建筑中,拱门、廊柱、铸铁雕花的阳台护栏以及小桥流水结合得恰到好处,绿树红花掩映下,一座雕像屹立中央,古朴中透着现代,闲适里不乏执著。

1925年,景堂图书馆建成时,馆舍面积1250平方米。1986年,冯平山哲嗣冯秉芬、冯秉芹捐资扩建了景堂图书馆新楼,面积4030平方米。再加上2012年霍宗杰捐资兴建的霍宗杰阅览室,图书馆总面积达到6510平方米。

馆长袁梅梅介绍,景堂图书馆目前各种厅室设置比较完善,除了4个阅览室、5个书库外还有各类展览厅、报告厅、少儿室、视听室等,相关的阅读和文化设备也非常齐全,馆藏各种图书40多万册。而打理整个图书馆的,则是袁梅梅和她的30多位图书馆职员。

这座图书馆不只外表秀美,其珍贵的馆藏资料更令人刮目相看。许多人慕名而来,有查家谱寻根的,找华侨足迹的;也有求证某个历史渊源关系的,研究一个学术领域发展状况的,多数人都能够趁兴而来,满意而归。据介绍,作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和全国一级图书馆,景堂图书馆拥有的藏书量,对于一个县级市图书馆来说,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对于一个地方图书馆来说,最有价值的要数那些地方资料,像陈白沙、梁启超、陈垣等新会籍的名人的著作和研究,景堂图书馆的资料之齐备,是其他图书馆所不及的。而景堂图书馆能保存如此丰富和珍贵的图书资料,除了依靠馆员平时选购、下乡收集、读者捐赠之外,也有社会热心人士的付出。记者采访时,刚好就有热心人送旧族谱到袁梅梅的办公室,等待复制存档。

景堂图书馆馆藏最具价值的是丰富的地方资料。杨兴乐 摄

◆关注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让书香长久流芳?

景堂图书馆虽为冯氏家族创办,但1925年开放之初就定位为公共图书馆,1966年转型为国家图书馆,发展历程也成为各地家族图书馆的典范。

如今的景堂图书馆,依然是新会人读书的最爱去处。袁梅梅介绍说,今年1-10月份,馆藏图书的外借册次为251541次,流通总人次约75万,预计到年底会达到80万。除了馆藏图书,读者还可以在手机端下载“移动图书馆”APP,或通过馆内借阅机扫取二维码,下载并阅读电子书,今年以来点击量超过82万次。

“这属于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一方面要不断购置数字资源,同时实现对外资源共享,涉及的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都较高。同时,为了优化阅读环境,推广阅读,图书馆的建设也迎来瓶颈期,这些都有赖于不断投入和各界支持。”在袁梅梅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景堂图书馆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还要让大家看到并理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才能薪火相传,继续打造地方公共图书馆品牌。

目前,景堂图书馆原馆舍出现沉降和倾斜。按照设想,旧建筑进一步修葺后或作为馆史纪念馆之用;阅览室方面,希望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并改善阅读环境,解决大热天没有空调、周边环境嘈杂、设备老化有一定安全隐患等问题;图书馆周边难以拓展,馆舍的不足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最大的掣肘。

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普遍使用,网络、光盘、数据库、音像等新兴电子化信息服务方式在迅猛发展,电子化信息服务越来越重要,景堂图书馆的功能要拓展,这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景堂图书馆的藏书是其特色,拥有大量的古籍藏书,修复和电子化工作也必须同步推进,让这些古籍得以保存的同时更方便查阅,服务地方文史研究。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杨兴乐 实习生 李舒韵



编辑 黎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