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探索系列报道①|先了解孩子的心,再问孩子的学习

南方+ 记者 王慧  2016-11-15 08:53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创新大概可以总结成两种方式,一个是创新地做事情,另一种是做创新的事。而教育创新最终需要回归的本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近十年来,东莞教育在优质均衡上不断探索,已经为教育内涵化的纵深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有很多有识之士自发地开始探索,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们的理念,以及在东莞教育中实践,值得更多人来了解和关注。

为此,我们开设《玲珑晨光——创新教育探索系列报道》,力争通过我们的发现,让社会在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知中达到理性平和。

生源一直是学校发展最隐性的秘密。

很显然,好的生源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相比而言,在不能自主选择生源的背景下,尤其是因为历史原因合并发展的学校,需要应对更多突出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能发掘行之有效的改善路径和创新思路,也彰显出更大的教育公平。

复杂的矛盾交织体系

时间推移至2004年前,南城阳光七小由两所乡村普通小学合并而成,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小学,也成为南城接收新莞人子女入读的重点公办小学之一。

“刚开始合并,老师需要磨合的时间。来自两个不同乡村的孩子和家庭,文化差异较大。当时不仅学习成绩上不来,孩子们还出现了自信心不足、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人际沟通不畅等问题。”南城阳光七小校长黄毅斌说。

随着2009年东莞随迁子女积分政策的出台,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阳光七小,矛盾交织体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特殊儿童入学、双职工家庭、社区间文化差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

事实上,南城阳光七小面对的问题也正是东莞学校教育的隐性问题。数据显示,东莞随迁子女人数已经达到107万人,并且每年以约3.5万的速度在递增。

一方面是从东莞实际承载能力看,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则是随迁子女所面临的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从而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来将这种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呢?

教育观察人士认为,没有天生不爱读书和好习性的孩子,全在于提供什么样的环境。

“每个孩子都有受到好教育的权利。”黄毅斌说,“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我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

为此,阳光七小专门以《乡村小学开展发展性心理训练对学生学业影响的实践研究》和《小学“体验践行心育”模式研究》为题,申报立项“广东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课题”,开展了历时近八年的研究。

提升孩子的心理品质

起初的尝试也是一波三折,学校专门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心语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事。结果,孩子们却不愿意参与,认为只有神经病才到“心语房”。

“后来,我们将‘心语房’编成了一台话剧,在全校公演。”黄毅斌说。这台话剧采用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对话,映射心理健康的内容,告诉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去‘心语房’”。很快,这台话剧的台词成了孩子之间朗朗上口的儿歌,“心语房”在校园名声大噪。心理剧也成为学校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看家法宝。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学校开始逐步尝试把心理品质的教育无痕地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课程中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日积月累,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学校没有生搬硬套各种模式和理论,而是把在校孩子当成研究对象,对孩子们的特性进行梳理,比如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是适应和融入环境,中年级的孩子则是以自我为中心,高年级的孩子则会出现互相攻击以及青春期好奇。

根据每个年级孩子,会定制课程计划,既有课堂内的,也有课堂外的。如面对高年级青春期男女交往。“男生与女生之间,排队碰到手,都会遭受非议。”黄毅斌说,“我们会把问题放到集体中,让男女生背靠背一同起来,这就是为了消除男女生之间这种好奇心。”

又如随迁子女来自天南地北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差异,有些孩子们甚至只懂得用“踢打”来认识对方。为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海贼王”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形象、语言和记忆迅速认识对方,并且明白了交往的艺术。

就在去年,南城阳光七小以广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也是东莞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减少孩子之间的摩擦,教孩子学会释放压力,提升孩子的心理品质。”黄毅斌说,“首先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知道怎么面对学习压力,才能形成对学业提升的持久性影响,直到初高中、大学甚至是整个人生,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