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09:04
11月12日下午,《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编译专家吴国珍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孔子及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是轴心时代众多思想家的一员。此时期,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类似孔子的中庸之道,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避免走极端,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运用。
在吴国珍看来,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几乎都是正能量的,在当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他的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文是文化知识,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行是实践活动,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忠即为人办事尽心竭力;信则是待人交友诚实守信。
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修身,然后是培养治国人才。而学习儒家思想最关键的还是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论语》很大部分都是在讲修身。
在道义担当上,儒家始终把社会重任放在自己身上,把治理社会当做自己的责任。孔子当时开出的药方是“克己复礼”。还注重“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替人民做事,敬鬼神但是不要沉迷其中。“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是人本思想,知天命,不但是知道,而且要顺应,顺应天命。
“仁”是整个古代中国人文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词,它原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但孔子第一个把它提升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孔子没有给“仁”下过概括性定义,也极少以仁许人,但又不断鼓励人们努力做到仁,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很远吗?我想要“仁”,那么“仁”就来了。
中国在对外交往也明显带着“仁”的印记。儒家对仁的定义之一是“忠恕”,“忠”就是尽心尽力为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比如 “一带一路”就是惠及双方,甚至是先惠及对方。
但吴国珍也指出,仁不是“博爱”,而是一种差等之爱。尤其对亲人和熟人关爱有加,但缺点是对陌生人无感和冷漠,从而也滋生出不少社会弊病。因此,国人应该从自己的圈子里把仁爱向外扩展,尽可能施与一些不认识的但需要爱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此外,孔子崇礼对当代人际交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春秋时期的大礼学家,其主张礼主要指典章制度(礼乐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能避免犯罪,但不能养成羞耻感;用道德来教育人,用礼的规定来约束人,百姓就能养成羞耻感,而且会恪守规矩。因此礼是教育在先,自觉遵守,惩戒在后。礼的优缺点是重人情,轻法规,缺制约。礼适用于利害冲突不大的日常交往;法适用于利益关系较大的社会活动。由此也可见,传统文化怎么来批判地继承,也是一个学问。
【来源】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