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 2016-11-14 08:29
11月4日,湛江市文明委举办了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湛江市道德讲堂暨第五届“湛江好人”发布活动,以更好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做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推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其中,赤坎调顺村村民黄车炳入选第五届“湛江好人”,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之一。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被村民赞为“活雷锋”
“在我们村里只要谈起炳叔,无人不为他竖起大拇指,称他为‘活雷锋’。尽管年事已高,炳叔为村里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在村中可谓德高望重!”走进调顺村,很多村民都这样对记者说道。
“孩子是村中的未来,守望孩子们成长成才,是我的一大愿望。”出生于1939年的黄车炳微笑着表示。早在十多年前,黄车炳就为村中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去处——农家书屋,全年365天对外义务开放。农家书屋里有制作网龙道具,黄车炳有空闲时间会义务教孩子们舞龙;有锣鼓乐器,可以组织乐队;有电脑室,供孩子们学习上网;有图书室,供孩子们借阅书籍。黄车炳几乎天天来农家书屋,给孩子们借书,掸掸书架上的灰尘。
“这里的书多是单位或者学校捐的。每天来看书的人不少,大人小孩都有。”平时孩子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爷爷”,黄车炳希望孩子们多来这里,“在这里肯定比在外面捣蛋好,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书香的氛围。”
■让村里传统复活
调顺村的舞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说起黄车炳和“龙”的不解之缘,则源于11岁那一年的“一见钟情”——1950年,黄车炳放学经过村中大祠堂,看到长辈黄兰芬正在用稻草和渔网专心致志地编制着龙具,一下子对眼前这幕像着了魔一般入迷。
但后来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调顺舞龙一度沉寂了很多年。但年少时所看到的编龙一幕始终令黄车炳难以忘怀。可是,当年编龙、舞龙的老人很多已经渐渐老去甚至辞世,谁还懂得这门传统技艺?为了让草龙重见天日,重新舞起来,黄车炳把这个重任揽在身上。2005年,他努力搜寻脑海中的记忆,凭着摸索,将草龙和网龙合一,编出了两条改良版的“龙”。不久,他所带领的调顺舞龙队在湛江市首届红土文化艺术节上一举获得了银奖,为全村赢得了荣耀。
■免费教青少年学舞龙
为了让网龙这种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传承下去,2011年黄车炳自编了一套教材——《调顺网龙的培训》,免费教岛上的孩子们学习。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2012年“调顺网龙”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他也获得省级非遗调顺网龙艺术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如今,网龙课程已正式在岛上的中学开起了培训班,学校经常在课余开展“调顺网龙”特长训练,并成立了学生网龙队。为了让网龙技艺得以普及,黄车炳还史无前例地允许岛上的女孩子也参与进来,组成了女子舞龙队。多年来,这位老人不计报酬培养出了数百位舞龙徒弟,丰富了村里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传播了文明风俗。
黄车炳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还组建了调顺业余曲艺队,他自费为曲艺队的队员记谱、抄写、印装成册,自费购置配件维修损坏的乐器。受村里的委托,调顺民俗文化园中的主要建筑——调顺祖庙和万福楼均由黄车炳来设计和亲手绘图。他一方面自费购置价值几千块的相关资料来自学,还自费到外地其他著名古建筑实地考察学习;在施工期间,他守在工地就近察看指导,为调顺民俗文化园后来的顺利建成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
这,就是黄车炳,默默无闻、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付出。他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精神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