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丹 杨可
2016-11-13 09:10
一个区县级潮剧团,却接二连三地接到来自海外的演出邀约,在走出国门献演之后好评如潮——在众多区县级及民办潮剧团仍在演“乡下戏”的当下,汕头市潮阳潮剧团何以能“与众不同”?
潮阳潮剧团能有这样的能耐,离不开该团的团长——陈里。
“临危受命”走上导演路
15岁那年,陈里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学习表演专业,成为该校恢复建校后的第一批五年制的学生。
在校学习时,陈里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并不只专注于学校“分配”的小生行当的学习,在业余时间也不断学习其它行当的表演程序。1984年,20岁的他以一名演员的身份进入潮阳潮剧团后,由于声喉出现问题,他干脆自学导演,每次剧团请来名家导演排戏,他总会在一旁认真观摩并积极协助,回到家中再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导演知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剧团老导演因病请长假,陈里“临危受命”导演了处女作《梅花簪》。没想到,演出效果非常好,受到行内人的肯定和表扬,而陈里也在24岁这一年被任命为潮阳潮剧团导演。从那时开始,陈里陆续导演了包括《梅花簪》《血溅乌纱》《周光镐》在内的30多部经典潮剧作品。
率先打破“大锅饭”机制
陈里的第二次“临危受命”,是在2000年。当时,受到电视的冲击,潮阳潮剧团出现办团危机。团长这一任重道远的职务,落在了陈里身上。陈里大胆地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分配机制,实行基础工资保底,演出补贴根据德能勤绩分等级档次发给,将收入与剧团演出挂钩,形成制度贯彻实施。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方式,全面调动了演职员工积极性,加上陈里有作为的带动和开拓,剧团渐渐有了起色,潮剧团的名声开始在潮汕各地传播。
但剧团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剧本。为了培养潮剧人才,陈里邀请各地有艺术造诣的名师,来团培训指导;开办“潮阳潮剧团戏曲培训班”,培养潮剧艺术人才,壮大传统戏曲队伍,使剧团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
此外,陈里还将优秀剧目加以引进后加工修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剧目,剧团先后创作(改编)和演出了《孟丽君》《金刀会》等近30台长连戏,并亲自参与剧本改编工作,与编剧分析剧中人物关系是否矛盾,结局是否合理等,连许多编剧都感慨:陈里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非常敬业,不愧是剧团的带头人。
县级剧团走出国门
在陈里的高标准要求下,剧团演员们进步飞快,在各类戏剧大赛中也屡次获奖。近几年来,来自新加坡、印尼、泰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潮人社团纷纷慕名邀请潮阳潮剧团前往演出。
陈里还带领剧团参加各级组织的基层宣传文化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潮阳连续举办的五届迎春文化节中,陈里组织、导演了《潮剧名家演唱会》等近20场次的大型广场舞台演出;带领剧团长期坚持下乡为潮汕农村基层广大群众送戏,每年导演的剧目演出200多场,观看表演的观众达到近百万人次。
从20岁进入潮阳潮剧团,陈里一待就是32年,将心血全献给了潮剧表演艺术事业,他就如同一个热心的“文化义工”:“一个剧团,需要一群有责任感、有耐心、有想法的人来共同推动才能办好。”陈里希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爱护,让这朵“南国鲜花”能够继续绽放下去,开出时代最美的颜色。
(陈里被省委宣传部评为2016年度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