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
走进孙中山故居,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红色双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
“这座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亲自主持修建。里面陈列的一些家具,是抗战胜利后孙家从澳门运回来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介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孙中山及其家族研究和展示的重要基地。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前夕,这里被正式评为了中山市首个5A级景区。一个多世纪以来,孙中山一家在时代浪潮中几经沉浮,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孙中山夫妇在广州
始于乡间宿老的谈话
从中山市区驱车往东南29公里便是翠亨村。孙中山的家,就在村里东南最角落的位置上。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这里诞生,父母皆是普通农民。
那个年代,南方刚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村里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反清运动的冯姓老人,闲暇时给孩子们讲洪秀全的故事。后来,有人问孙中山革命思想来自何处,他回答说:“我革命思想之成为体系乃是以后的事,不过给我这种念头的,却是幼时乡间宿老的谈话。”
翠亨村土地贫瘠,不宜耕种,很多人被迫到香港、澳门、夏威夷等地谋生。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便是其中一员。在18岁时,他随舅父杨文纳来到檀香山,开办起商店和牧场,数年后成为檀香山最大的华侨资本家。
到檀香山谋生,也成为孙氏家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乘“格兰诺克”号轮船来到了檀香山。在大哥的支持下,他接受了5年的西方教育。
1894年,在上书李鸿章谋求改良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从此,一家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大哥与“革命的岳父”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四海为家。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捕,他的家人也只能随之逃居海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虽然家人的安全时刻遭到威胁,但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都十分理解。大哥孙眉更是长期对弟弟鼎力支持。
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筹备创立兴中会时,孙眉便划拨一部分财产表示支持。第一次广州起义前,孙眉毅然贱卖农场所养之牛,共集1.3万余元捐出作为举义费用。数年来,他捐款达70余万元,为了革命不惜倾家荡产。
除了大哥孙眉,孙中山还得到了宋耀如一家的大力支持。宋耀如与孙中山同是广东人,以印刷宗教书刊发家。
1894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他的追随者。“只要你们决心化专制为自由,变君权为民权,实行民有、民治、民享,我就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宋耀如为孙中山的革命筹措经费,还暗中帮忙联络。
不仅宋耀如,他的大女宋霭龄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为孙中山当秘书。二女宋庆龄后接任姐姐的工作,更成为孙中山的夫人。儿子宋子文后被孙中山委以重任,掌管广东政府财政。这位“革命的岳父”,一直寄厚望于孙中山,希望在他手上能建立起民主政治,使中国迅速崛起。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孙中山革命虽然屡经挫折,但从未放弃。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留下继承革命遗志的嘱托
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里,一张用日文书写的“契约书”引来不少注目。“此次孙文与宋庆龄之间缔结婚约,亲证立一下誓约: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1915年,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和宋庆龄走到了一起。然而,两人相伴时间仅有十年。1925年,孙中山已是肝癌末期,在病榻前他立下了遗嘱。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革命一辈子,除四位华侨赠给他的上海莫利爱路29号一栋房子、书籍、衣物外,给家人留下的仅有继承革命遗志的嘱托。
在他逝世后,宋庆龄拾起了孙中山的未竟之业。她坚持国民党左派立场,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投身到反蒋抗日运动中,与鲁迅、蔡元培等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她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为妇女儿童事业与和平事业不遗余力。
如今,百余年过去,这个革命家族的后裔已散布在海内外,过着低调平静的生活。林华煊还告诉《南方》杂志,他们时常回中山相聚,敬仰和怀念先辈。
和故居前院的那棵酸枣树一样,孙氏家族在经历了革命年代的风雨飘荡后,如今枝繁叶茂,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中安享人生。
链接
孙中山与广州的9个情缘︱独家视频
4个数字读懂习近平讲话,今天我们这样纪念孙中山!
世纪圆梦︱革命者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一位学者眼中的孙中山:爱国、革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