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创二代“海归”的惑与幸

南方都市报  2016-11-11 18:37

梁耀锋

陈达如

邓智钧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顺德,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富豪老板众多。他们的子女被外界视为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们不仅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接受更好的教育出国留学。那这群喝过“洋墨水”归国的留学生,拿着别人口中所说的镶金边的学历证书,在职场上是否更吃香?或者在继承家业、创业时,是否就顺风顺水?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归国后心中都有个疑惑:我们在国外的经历没有人想关心,我们回国后也很少有人去关注。身边的人回到顺德以后,要面临工作的选择,还要适应顺德与留学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回归

三种原因,他们留洋又回国

作为顺德首届留学生协会的会长,邓智钧早在2001年就去英国读高中了。

留学的第一年,学校里的华人就那么两三个,邓智钧连诉说思乡之情的人都没有。两年后,学校的华人就有三四十个了,顿时他的朋友圈就热闹起来了。

那时候,中国开始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陈达如也在这波热潮中走出国门,来到加拿大读书。“从初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人出国读书了,我高中才出去不算早了。”

无论是邓智钧还是陈达如,他们从高中就选择出国读书的原因除了想走出去多见识外,还带着家人的一些期许。

顺德“富二代”出国多学习商科,原本陈达如想在大学学习艺术专业的,但是家人不赞同,希望她能够学有所成后回国进入家族企业帮忙,最后她妥协了选择了金融专业。邓智钧选择的是经济学专业,“顺德的民营经济发达,很多企业的后代出国大都学习金融、财务,以便日后接班。”

大学毕业后,这批留学生大都选择回到顺德。陈达如分析,留学生归国原因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应家人要求回国帮手,一类是认为回国能获得更多机会而主动回国,剩下的一类则单纯是因受一些国家政策所限,毕业生不能在国外逗留太久。陈达如属于第一类,“当时我在那里已经有男朋友了,但家人多次劝说就回来了。”

而邓智钧则属于第二类,他认为回来发展平台更广阔,“道理很简单,讲得直接点,出国了,你只是个普通人,即使你很努力地一步一步走,成功的过程都是漫长的,且无论是人际、知识还是语言上,都拼不过当地人。”

回国后,邓智钧没有现成的平台,可以直接站在一个高点来大展拳脚。他是在2008年回国的,在香港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金融投资顾问也在金融危机下而未能做长。但长达7年的留学经历,让他不仅在见识上更丰富,思维更广阔,最重要的是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了。即使面对金融危机,他也能越挫越勇。

冲突

从“水土不服”到重新学习

从国外留学回来后,由于身份和经历的不同,陈达如身边有一个“海归”小圈子,大约有二三十人。虽然大家平时有交流,但她同时也有个疑惑:我们在国外的经历没有人想关心,我们回国后也很少有人去关注。身边的人回到顺德以后,要面临工作的选择,还要适应顺德与留学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回国前,陈达如曾在加拿大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在国外,做保险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仅收入不错,还得到尊重。”回国后,陈达如本想拿着别人口中所说的镶金边的留学证书去面试一份保险工作。出乎她意料的是,在国内从事保险工作的门槛低,从业人员根本不需要专业背景。保险公司看重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人脉。“从事保险的大都是大妈,虽然她们没有专业知识,但她们认识的人多啊,而我离开了七八年,刚回来什么人脉都没有。”那时,陈达如才发现,那份所谓镶金边的留学证书在国内并不吃香。

找工作碰壁之后,陈达如只好回到父亲的外贸公司工作。7年的留学经历,如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等深切影响着陈达如,“我会不停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了解员工需要什么,我不认同‘老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多事需要靠互助和团队发展来完成。”

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只是小事,刚回到顺德的陈达如最不习惯的是工作方式。

在国内,做生意更多的是靠熟人关系。“如果公司有一个项目,在国外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接来做,但是回来后发现这里的游戏规则不是这样的,更多工作开展靠的是熟人关系。而在父亲那一代,建立关系更多的是在酒桌上。”陈达如不认同这一套,希望能够有所改变。

回国后,陈达如感觉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得重新学习。毫无疑问,最好的学习对象是自己的父母,毕竟他们在国内打拼几十年有了如今的事业。但时代在变化,一切都在变,“父辈们的方法可能在十年前是w ork的,但现在就有点低效率。”

陈达如的父亲在大良购置了一块将近7万平方米的土地,打算兴建厂房出租。父亲认为这是最保守的赚钱方式,不会亏本。但市场嗅觉敏锐的陈达如觉得这样的赚钱方式不能得到增长性的收益,“市场上空置的厂房越来越多了,出租有风险,反而自己用来做生意更有看头。”

因为这事,陈达如跟父亲理论过多次,最后把工业园区打造成机器人园区的方案打动了父亲。事实也证明了她的方案可行。如今陈达如成立了汇创方孵化器有限公司,主要为园区引入机器人工厂,提供上下游服务。

成长

接班或创业,他们都在探索

像陈达如一样,谭世杰也经历过回国后的“水土不服”。但在国外培养的应对能力,让他很快就适应了国内的情况,甚至已经接手父亲经营了28年的东海海鲜酒家。

2008年,谭世杰到澳大利亚读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回国后在银行工作了两年后,就回到酒楼帮忙。在他的卡片上,职务一栏是写着:东海海鲜酒家总经理。但谭世杰笑着说,其实是一名高级打杂员,从食材的采购、厨房帮工、市场推广到财务管理,他都需要参与其中。

“我父亲从事餐饮工作已经40多年,这家酒楼也是他白手起家做起来的,很多方面他都很熟,所以刚开始我还是跟着父亲学习。”虽然父亲还没有退出酒楼的管理,但是给很多空间给谭世杰来创新。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千方百计地“触网”。谭世杰在餐饮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忙,不太愿意在家做菜,但是到外面吃又要等位、或者在去的路上交通拥挤,特别是年三十,因此我们就推出了盆菜送货上门服务。”

但是送货上门除了要保障菜的质量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物流配送的问题,谭世杰找到了一位做电商的叔叔帮忙,“他们从事电商多年了,有自己的配送队伍,我们就是借助他们的配送员来快速送货,保障送上门的盆菜还是新鲜热辣的。”此外,他还计划把一些包装好的美食放在网上销售,目前正在做ISO认证的工作。

在谭世杰接手家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梁耀锋创办的奇乐全日制婴儿学校也迎来快速发展。最近他忙着为学校拍宣传片,把婴幼儿早期教育向全区推广。

其实,当时在伦敦修读完工商管理和风险投资双硕士后,梁耀锋是打算回国接手家里的房地产企业。为了磨炼自己,他还曾到一家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做过两年的市场策划,吸收经验。

直到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意识到顺德在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市场是空白的。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教育,梁耀锋看好这一前景,他就放弃接手家业,与太太创建了全日制婴儿学校。

为了探索一个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模式,他和太太走访了英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最后邀请日本开办第一家托儿所的教育专家来到顺德进行指导。由于是新鲜事物,很多人还没能接受,前期,梁耀锋就把精力放在市场推广上,“早期教育是大势所趋,现在需要的是对客户进行意识的培养。”

“有人觉得这样做很傻,家里一块肥肉放着不吃,偏要自己开垦一块未知的地。”但梁耀锋认为无论自己出来创业成功或失败都好,都是很好的经验,在这过程中成长了,以后回到家族企业还是能干好的。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胡嘉仪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