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眼中的孙中山:爱国、革命、建设

南方杂志 记者 张宁宁  2016-11-11 17:38

“毛泽东评价孙中山的两大丰功伟绩,一个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第二个是改组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的中轴线上,孙中山先生创校时亲手题写的十字训词,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山大学92周年校庆日。“多年来中山大学一直坚持研究孙中山。他的思想非常丰富,对当今国家社会建设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中山大学历史系原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授林家有在永芳堂一楼接受《南方》杂志采访时说。

中山大学历史系原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授林家有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当时是大陆高校第一个专门研究孙中山的学术机构。现已退休的林家有研究孙中山已有几十年,出版了《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等多部著作。

一谈起孙中山,已迈入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倍是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他最近十分忙碌,一边审读着几十万字研究孙中山的书稿,一边参加学术研讨会、给学生开讲座。“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准备给中大的学生讲一讲孙中山的家国情怀,年轻人爱听这个。” 他告诉《南方》杂志。

岭南文化、中外文化共同铸就的伟人

《南方》:您研究孙中山多年,觉得他身上有哪些品质最能打动您?

林家有:孙中山出生于清朝末年。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受到八国联军侵略,清政府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深重。

孙中山为了国家挺身而出。其实从个人考虑,他当医生比革命好很多。但他认为当医生虽然可以救人,却救不了整个国家,便转向了革命。他革命四十多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海外流浪,清政府悬赏10万两银子要买他的脑袋,后又在伦敦遭遇绑架。因此,他这个转向是非常不容易的,体现了孙中山的爱国精神。

在孙中山的带领下,中国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屡败屡战。他说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有这个本事能够坚强地对待失败。这些革命虽然失败,但他并不因为失败就丧失意志、放弃革命。孙中山愈挫愈奋,下决心一定要把清政府推倒,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他的伟大之处还体现在人格上。孙中山革命一辈子,只讲奉献,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真正地做到了成为人民的公仆。他去世时写了三个遗嘱,给国事、给苏联,给家事。自己一分钱都没留下,留给夫人做纪念的仅有一套上海的房子,还是加拿大华侨赠送的。他还让孩子们自立,要继承他爱国的精神和革命意志,其他的什么财产都没有。

他认为政治家不是统治、不是压迫人民,而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一谈起孙中山,海内外华人都很敬仰他,各地都有孙中山纪念馆、铜像、公园。

《南方》:和中国近代的其他革命伟人相比,孙中山有何独特之处?

林家有: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对世界的了解恐怕没有人比孙中山多。他13岁到檀香山求学,后来又到日本、伦敦、香港等地,一生中有将近37年住在国外,接受了外国的思想和文化的熏陶。他对当时世界上很多前沿的思想和制度都非常了解。康有为、梁启超都没有这个条件。可以说,他是岭南文化、中外文化共同铸就的伟人。

孙中山具有世界意识。他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理想和信仰,认为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不能霸道,不能侵略别人,对邻国也要扶持帮助,让他们也一同过上和平平等的生活。

他还有平等的观念。过去,在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工人中,知识分子排在第一位。但孙中山说不该如此,工人、农民、商人都可以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没有高人一等。这也是孙中山率先提出的。

一心革命、不论功绩

《南方》: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屡败屡战,一直在与各种失败抗衡。他富国强民的理想,在当时也没能达到效果,您怎么评价?

林家有: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过去有学者说,孙中山10次革命都在广东、云南、广西等边境搞是错的,最后在武昌才取得成功。

我认为不能这么看。革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没有前期的革命,就总结不了经验教训,也就没有最后的胜利。孙中山在前期的革命中没有自己的军队,靠洪门、民军,但这些人缺乏组织,纪律很难管控。后来,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他开始利用新军,这是清政府培养的军队,有文化有新思想。而到了1910年,在广州发动了新军起义,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到了武汉起义,更是依靠新军作为武装主要力量,把主要的机关占领,再到后来地方各省纷纷起义独立,清政府垮台。

革命不是仅靠开一枪,就能把清政府打倒的。

《南方》: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共和。有人认为他是一位空想主义者,他当时的实力和资源与宏大理想不太匹配,您怎么看?

林家有:当然不匹配,但他也要搞革命。孙中山这个人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干,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有时候比较自负,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如,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袁世凯把宋教仁杀了,孙中山听说后马上从日本回来,没有准备好就组织革命,结果革命2个月就被镇压下去。而在惠州起义时,他也想得很天真,希望得到日本人的支持,结果起义军被迫撤到厦门,日本人压根不理,起义也就失败了。

孙中山也是人,伟人也是人,也有缺点和局限。

《南方》:那您认为,孙中山觉得自己革命生涯中最骄傲的事是什么呢?

林家有:实际上,对于自己的功绩,孙中山并没有讲得太多。他的遗嘱里谈到,自己领导革命四十年,遭受很多挫折,但留下了《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几本著作。他叮嘱革命党人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奋斗,但并没有讲自己的成就和功劳。淡泊名利,这就是他的品质和人格,也正因为这样,人民非常尊重他。

他留下来的这些著作,超过千万字,涵盖了很多建设国家的设想。比如说修铁路、搞三大港口、搞文化、搞教育。而当年他的很多想法,现在中国正一个个地实现。

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建设

《南方》:您认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贡献主要在哪?

林家有:清政府的垮台是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各种危机综合的结果,但没有孙中山的革命就不能垮得这么快。孙中山发动多次革命,把存在了200多年的清政府、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推翻。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共和民主的时代,虽然经历了多次反复,但共和民主的道路已不可逆转。

1924年,孙中山看清楚了国际形势,原来想依靠的日本美国现在都不支持他了,但苏联支持他。于是,他开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国民党,搞国民革命,希望能统一中国。后来,毛泽东评价孙中山的两大丰功伟绩,一个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第二个是改组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南方》:您认为,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林家有:孙中山思想内涵很丰富,很多思想很超前,对当今复兴中华民族很有启迪。比如在当年,孙中山就提出了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认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不能为私人所控制,要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也是为多数人福祉着想,也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

孙中山还有利他思想,认为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也要帮助他国。我们今天搞“一带一路”,不光为了自己,也要帮助别的国家富裕起来。他还认为,不同文化间要相互交流,但不能取代,学习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宗教不能干预政治,但宗教和政治可以互相促进,道德方面可以由宗教作为补充等,这些思想都很不简单。

不过,孙中山不同意阶级斗争,反对打倒资本家。他认为当时中国并没有几个资本家,工人和资本家应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希望能够和平过渡。这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过去批判太多,但其实有很多东西现在也可以吸收过来。

《南方》:您近年研究,更关注他的哪些方面?

革命为爱国才革命,革命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建设。孙中山把清政府打倒后,就集中精力搞建设,修铁路、搞实业计划,重点考虑怎么让中国富强起来。1924年,他发布《建国大纲》,把民生主义摆在第一位,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思想的转变。

过去我们研究孙中山更关注民主革命,对社会建设思想不重视。近年来,我的研究方向有所转变,更关注他的建设思想,研究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等,这是孙中山研究的一个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