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双十一”狂欢:一场“买买买”的幻觉?

南方评论
+ 订阅

文|巴扎黑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看中的总是秒空。”“双十一”总是令消费者又爱又痛。“秒”到超值商品,自然是爱;但如果摩拳擦掌之后却支付失败,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幻觉。

把一个无厘头的“光棍节”硬生生变成“买买买”盛会,人们既要感谢互联网的神奇魔力,也要感叹电商强大营销攻势的洗脑能力。本质上说,“双十一”与商场里促销活动并无二致。但盯着零点一过那飞速滚动的成交数字,就会陷入大家都在买的幻觉,不由自主卷入到集体狂欢之中。

忍了三五个月终于在“双十一”抢到了心仪的商品,本身就是一种反讽。物质主义地说,真正的幸福是随时随地任性地“买买买”,而不是收了一大堆快递包裹后对着信用卡账单喊“剁手”。这话听起来酸,可看看那些“双十一断电”“老公提前清空购物车”的段子,以及“某大学双十一前一天扣学费”“工商局约谈电商”的新闻,多少会得到点儿启示吧。

至于“双十一”制造的“经济繁荣”,早两年就有人戳破了这种幻觉。道理再简单不过,一位母亲为孩子囤了上万块钱的奶粉,无非是预支了未来一年的消费额度,并未创造需求增量。

在笔者看来,关注“双十一”,重点不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多少优惠或实现了多少成交量,而是它是一种变革力量。值得思考的是,今年“双十一”前接受央视财经访谈时,马云喊出:电商要发展线下,但实体经济要拥抱互联网。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的时代,几乎任何行业都不能置身大趋势之外。但悖论在于,拥抱互联网,与喜迎“双十一”恰恰是背道而驰的,举两个例子:比如,电商这几年着实带动了农村经济,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产业。然而,对于那些季节性非常强的生鲜产品来说,不可能等到“双十一”来实现大部分利润。同时,相比于能够在“双十一”动用竞价优势的品牌商家来说,更多小商家既无力,也没有办法参与这种竞争。

再比如,“双十一”促销的确创造了一些“低价”。但从经济学角度,偏离成本的低价不可能无限存在。假使这种“低价”持续,只会引发无序的恶性竞争,最终损害商品质量。此外,对于用品牌创造价值的商家来说,依赖低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所以,如果花1元钱竞价到了一台价值3600元的Blueair空气净化器,那么应该恭喜你,运气好;但如果价值3600元的Blueair天天打折到2000元,则要么是其之前的定价虚高,要么得留神产品质量。

真正把“双十一”打造成一项传统节日的,是德国科隆。按惯例,每年11月11日11点11分,以彩车游行为标志的狂欢节就会拉开序幕,通常延续到次年2月。就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来说,也希望中国的“双十一”能够延续到2月,不,天天都有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好。

【校对】郭晓波

编辑 丁晓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