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

2025年,英德力争完成80万亩桉树林退出和改造

南方日报 记者 陈咏怀  2016-11-10 16:24

2025年要确保完成80万亩桉树林退出和改造。

11月7日下午,英德市召开山林纠纷调处专项治理动员暨当前林业有关重点工作会议,推进山林纠纷调处专项治理行动,并部署桉树林退出和改造、森林资源保护等林业工作。

目前,全市共积存近百宗受理未办结山林纠纷案件,排查出未受理案件363宗,涉及林地面积181964.1亩,山林纠纷形势严峻。会上,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强调,山林纠纷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市要高度认识开展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扎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有效维护英德社会和谐稳定。

363宗山林纠纷案涉及林地面积18万余亩

据英德副市长巫定敬通报,目前,全市积存近100宗受理未办结的山林纠纷案件,未受理的案件也大量存在,还有大量长期隐伏未激活的林权争议,全市共排查出363宗,涉及林地面积181964.1亩,其中跨县6宗,跨镇76宗,镇内281宗。

巫定敬分析,英德市林地面积大,林情复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林权历史变革遗留问题多,争议久而未决、部分群众依法调处观念淡薄,山林纠纷调处阻力大等问题是导致山林纠纷多发的主要原因。

他要求,各镇(街)调处办要充分发挥村委会、村中名人的作用,对各方当事人教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利,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方式化解争议和矛盾。

重大山林纠纷案件可考虑建立听证制度

“山林纠纷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分配问题。但正因为涉及到群众实际利益,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好调处工作。”汪耿东指出,有关部门和所属镇要逐一摸清各宗纠纷案件的真实原因,多方面了解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化解矛盾。

“有些山林纠纷,并不是在争山头,而是在争面子,如果一味地要老百姓上法院打官司,就算解决了纠纷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好。”汪耿东认为,调处人员要考虑农村风俗习惯,尽量采取民间协商调解的方法,能通过协商调解的就不要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

汪耿东强调,调处人员要把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面积等基本情况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调处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情况,按照“一案一法”工作思路,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处。“对于重大的山林纠纷案件,可考虑建立听证制度,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和专家的力量,增强案件公信力和透明度,妥善解决重大疑难山林纠纷。”

会议还研究部署了英德市桉树人工林退出和改造工作情况。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由于桉树林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对消灭荒山、增加林区经济收益和促进林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英德市大力推广种植桉树林。然而,桉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随着其广泛种植,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由于不科学的种植,单一树种长期连续高强度种植和短轮伐期经营,导致土壤肥力衰退,同时桉树吸水能力较强,大面积种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干旱、表土坚实、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

为了确保林业的生态建设,今年9月,英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英德市桉树人工林退出和改造工作方案》,要求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该市现有80万亩桉树林退出并更新树种造林任务。

据统计,全市分布于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林地区域范围的桉树林有22万亩,其他一般林地区域面积53万亩,非林地区域种植面积5万亩。根据方案要求,2017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度桉树退出和改造任务分别为6万亩、9万亩、12万亩、13万亩,合计40万亩;2021至2025年每年退出8万亩,合计40万亩。

汪耿东强调,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作,是优化全市生态布局,提升林分质量,实现林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点击展开全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