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08:36
11月7日,银监会公布陕西、青海、黑龙江、浙江、上海5个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AMC)名单的通知,其中浙江、上海两地批复的是第二家地方AMC。这意味着两地在监管层松绑省级AMC、允许“二胎”的政策中抢得先机。
AMC“二胎”政策落地的背景,是银行面临的万亿不良资产压顶。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难以消解、结构性转型不畅等带来的持续性经济低迷,银行坏账也随之不断增长。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而在5年前,不良率不过是0.9%,现在接近翻番了。相较于银行账面上的不良状况,更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账面下的风险。由于不良率高企,为实际已经沦为不良资产的企业贴上正常的标签是银行业之间的通常做法,除此之外,还有半只脚踏入不良的关注类贷款,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这个数字已高达3.3万亿元。目前为止,没有确实的信息可以说明银行体系内真实的不良资产究竟是接近2万亿元还是更多,只是业内人士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银行的不良率被低估了——根据去年四大AMC之一的中国东方的调研,超过九成的银行受访者是这样认为的。
此时放开地方AMC“二胎”,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渠道来处理不断增加的不良供给。“二胎”自然是相对“头胎”而言的,增加AMC以提升不良资产处理效率的努力更早之前就开始了,2012年,AMC牌照开始放开,银监会下发了第一批地方AMC牌照,虽然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只有一个,牌照稀缺,也是进步,毕竟,此前只有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四大国有AMC。而今年以来,决策层已经出台了三个银行方面的试点来应对不良资产处置,5月19日,中行、招行率先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9月6日,江苏银行落地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10月16日,建行与云锡集团签订首单地方国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在不良供给不断放量的形势之下,传统不良资产收购价格自然下降,于是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银行抱怨四大国有AMC垄断不良资产市场,而AMC则反吐槽银行期望过高,意图将肿瘤卖出肉的价格而导致流标。双方都是各自市场中的实际垄断者,享有各自的垄断资源优势,也养成了各自的“大爷”心态。这样的固化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遗留,四大国有AMC在1999年的建立,本来就是为了帮银行处理大规模爆发的不良贷款,好让当时不良率超过20%而技术性破产的银行甩掉坏账。进入新世纪,中国又经历了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甩掉坏账的银行不仅得以续命还赢来了新的春天,而背上不良的AMC由于有很多房产抵押,十几年中房价的火箭式增长和缓过来了的国企让AMC同样春风得意,其中的龙头华融今年上半年总资产已经突破万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将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作为己任,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产物,AMC的使命从来只是处置不良而不应有“为银行”这个前缀。况且,经济状况和当年完全不一样,当年的不良贷款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围因素也有国企机制的问题,而今日的不良,更多的是由于结构性经济问题和亟待淘汰的国企落后产能,不能再等着外围经济变好或等着国企自己活过来。目前,非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不良不断增多,除了银行之外,企业的股权类不良、实物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贬损、大量的逾期应收款等,都是需要处置的,而像以往一样简单粗暴地将不良打包再打折不行就打官司的做法也已经不再适用,如何通过专业能力、资金注入和并购重组让能活的企业活下去,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是银行或是四大国有AMC,都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主宰这个市场。
除了四大国有AMC和本土化国资背景的地方AMC,还有民间资本,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券商等。目前,由于政策的限制,民间资本还只能通过从前两者处转卖的方式获得不良资产,从长远来看,让民间资本和外资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市场竞争与提升效率。
万亿不良资产亟待处置,对于本就不具备自然垄断属性的不良资产市场,更加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未来方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地方AMC“二胎”落地,不良资产市场需更开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