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色巡游63万游客围观,禅城欲擦亮民俗旅游招牌

南方+  2016-11-10 07:37

上个周末,一场跨越600年历史的“丰收赞歌”在禅城区祖庙核心区域响起,55个巡游项目、9辆彩车、3.5公里的距离,声势浩大的“佛山秋色巡游”仿佛从历史烟云中穿梭而来,一连两晚吸引了四面八方涌来的63万名游客沿途观赏。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祈福民俗活动,秋色巡游从1982年恢复开始,已经进行30多年。而政府每年力推的大型秋色巡游活动从2010年举办以来,也已跨过第七个年头,记者查阅近年公开材料发现,秋色巡游广受市民与游客喜爱,每年均能吸引超过50万人欣赏,今年更吸引了63万人观赏。

63万人,相当于禅城区常住人口的一半。对于禅城来说,两天内聚集63万游客意味着什么?喜爱佛山传统民俗节庆的游客从周边区县、广州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早早占领观赏最佳位置,站着观看长达3小时的巡游,禅城又能回馈给这份“热情”怎样的体验?

而拉开时间轴,除了秋色,每年北帝诞、行通济、华光诞等佛山重要民俗节庆也均在禅城举行。对此,禅城如何借力民俗节庆,对接本地旅游优势,打造民俗旅游的“金字招牌”?记者借秋色巡游契机,采访游客、专家、旅行社及政府部门,尝试寻找禅城民俗旅游发展思路。

游客反响

表演内容丰富 体验感却不如人意

“来了,来了!”5日晚,来自高明区的谭先生把儿子架在肩上,三岁的儿子手舞足蹈,指着迎面而来的头牌灯兴奋欢呼。“这是我们第二次来看秋色巡游,今年不仅展示岭南文化,还有了贵州、新疆等少数民族的表演,更加丰富热闹了。”谭先生表示。

“这里的位置比昨天福升的好,赶紧录像!”禅城本地人雷女士带着家人和摄影俱乐部的朋友再次回到百花广场观赏秋色巡游,不仅全程使用手机录视频,还拉来了摄影群里有无人机的小伙伴来进行空中拍摄,以期留住秋色巡游时光。

事实上,今年秋色巡游推陈出新,在4、5日两天晚上,来自佛山本土、省内21个地级市、佛山对口援建城市、粤桂黔高铁带沿线城市、四大名镇及外国友好城市的55个表演项目竞相登场,令市民游客应接不暇。“等了两个小时真值,秋色巡游美不胜收!”来自湛江的林先生开心地说。

秋色巡游丰富多彩的巡游队伍和表演魅力十足,但也有一些游客对纯观赏表演,缺乏体验表示失望。禅城本地90后阿何和同学围观了一会便离开了。“年年都是这些花车和节目,没什么新意思”。阿何说,对秋色巡游兴致不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巡游只能看,不如万圣节化妆舞等节日一样能参与其中进行体验,互动性更强。“相对秋色,万圣节吸引力更强。”

“跟着朋友来看了半天,我没弄明白这是个什么活动。”在朋友的邀请下从广州来禅的罗先生冲着记者无奈笑笑,虽然在朋友的指点下早早占据了有利位置,但秋色巡游纷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让他摸不着头脑。

“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虽然热闹但基本看不到什么。”同样从广州来观赏秋色巡游的李同学表示,更令他尴尬的是,秋色开始前他与一个美猴王打扮的“演员”合影,却被告知要收费20元,他才知道这个“美猴王”不是秋色巡游的体验活动。

秋色溯源

时空转变,民众从参与者变为观赏者

记者在秋色巡游现场采访发现,“少了点体验感”成为游客对秋色评价的高频词。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游客而言,要占据利好位置观赏秋色,不仅要提前1—2个小时到场等候,还不得不全程站在护栏外,等待巡游队伍绕行一周,缓缓走来。热闹的秋色巡游在晚间11时多告一段落,几十万观众随即散去,游客的“秋色之旅”也就结束了。

事实上,从历史上,秋色其实本就是一场民众自发组织、全程参与的民俗活动。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介绍,作为带有求神祭祀的民俗活动,秋色巡游的兴起是自发而为的,明清时期,佛山镇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二十七铺”每家都会在秋色期间把好东西拿出来“赛会”,巡游周边也会形成类似北方庙会的集市。关宏表示,当年的佛山人可以参与到巡游队伍中去,也可以在沿途参与其他娱乐、商业活动,今日所说的“体验感”不可谓不强。

“柚灯如昼妬妲娥,丝竹沿街按节歌。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这是清代佛山文人岺徵赞美佛山秋色的诗歌,当时热闹程度与今时的秋色相比都不逊色。但囿于时空变化,秋色原本祈福的功能已经削弱,作为重点保护的民俗节庆,秋色成为政府主导、社团组织表演的大型活动,如织的游客也从过去的参与者,逐渐成为观赏者。

“今晚看完秋色在佛山住一晚,明天打算去广州玩。”来自鹤山的王先生告诉记者,5日白天他与家人在祖庙和岭南天地逛了一圈,就早早到游行沿线等待。“要是秋色能多些配套活动,我们可能会多留一天。”

佛山中旅“秋色旅行团”负责人蔡小姐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如果秋色能与佛山常规景点串联起来,会更加丰富游客的行程,也能更好发挥旅行社的积极性。”

链接

今年“升级版”秋色有何新意?

作为“2016广东非遗周”的主体项目,本次佛山秋色于2日启动,6日闭幕。期间,来自佛山本土、省内21个地级市、佛山对口援建城市、粤桂黔高铁带沿线城市、四大名镇及外国友好城市的55个表演项目竞相登场,令63万观众应接不暇。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表示,大型秋色巡游自2010年举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七年,想象力和新鲜感的增加,让秋色从“七年之痒”到“相看两不厌”。

亮点一

全国民俗项目大联欢

在4—5日的巡游表演中,汕尾的“河田高景”、湛江的“吴川飘色”、茂名的“跳花棚”等全省21个地市的非遗项目悉数登场。而省外的精彩项目也争相吐艳传统,传统四大名镇的汉口、朱仙镇、景德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广西、贵州两省,以及国外友好城市的节目接连上演。

同时,新疆伽师县歌舞剧团、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也首次受邀亮相佛山秋色。除了在巡游上带来精彩表演,两地还为佛山人民带来两台大型民族歌舞诗《梦回丝路 魅力伽师》及中国民族歌剧《彝红》。

亮点二

全省非遗项目集中亮相

除了游行队伍中21个地市的非遗项目令人眼前一亮,在3—6日的全省非遗项目活态展示活动中,主办方从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遴选了50个项目在祖庙及岭南天地片区进行展示,并举办非遗“地图寻宝”活动,让市民、游客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四天来,共有超过13万市民、游客到岭南天地参加全省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参与非遗寻宝的人数超过3000人。

而在5日,以“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为主题的非遗专题研讨会在佛山召开,国内权威专家、文创企业代表以及全省各地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围绕文化保护开展研讨。

同时,借秋色巡游,佛山市非遗传承基地早在8月6日面向社会和小学招收学员,“秋色赛会”之“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活动随之拉开序幕。通过“学习——制作——巡游”这一系列活动,使各位学员和家长亲身参与到制作和巡游当中,关注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

建议

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参与进来

秋色自身的强大魅力吸引了63万人来禅欣赏,但较低的体验感又让不少游客感觉“美中不足”“不太过瘾”。作为每年民俗活动的重头戏,未来秋色巡游可以怎样扩充活动,让这场民俗旅游不留遗憾?

有文献指出,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不仅有走进主题公园、原生村落的方式,还有像傣族泼水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旅游者参与体验。作为每年举办秋色、华光诞等老佛山本土民俗节庆的禅城,正可以依托节庆提升“旅游体验感”。

“旅行社组团参加秋色更要保证游客的体验感,因此我们会根据主、副两个看台的座位数量进行组团。”蔡小姐说,今年政府提供150个座位,比去年多了50个名额。“如果政府可以多设置一些看台,增加旅行社名额,丰富配套活动,我们完全有信心邀请到更多游客。”她也表示,借助秋色将佛山景点打包宣传出去,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契机。

“在5日举办的非遗专家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秋色让更多民众参与,让他们走进去成为巡游的一份子,那样的内心愉悦和现在的观赏肯定不同。”关宏表示,这样的建议正是符合秋色原本的风俗,但巡游空间和观赏人数的变化,怎样才能让游客参与其中需要更多的考量。

“余光中曾经写过去到了黄河,他带了一把黄河的泥土回家,仿佛黄河的水在耳边日夜喧响。那么,秋色巡游能否也让游客带回家一点纪念?”关宏还建议,增加文创产业和商业元素,提供一些巡游、非遗元素的工艺品供游客选购,让每个人都成为秋色巡游的传播点,扩大佛山秋色的影响力。

“以前未曾到过佛山,希望来后能看到佛山无影脚,而无影脚‘无影’,已经是个遗憾,不希望秋色巡游只‘看’不‘游’。”来佛山工作3年的江西姑娘阿玲表示,今年非遗周的“寻宝地图”活动有了不错的互动效应,希望未来秋色巡游除了观赏还能继续为游客提供可参与的民俗活动。

专家建言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

把秋色巡游打造成文旅品牌要有耐心

本次佛山秋色巡游两天吸引了63万市民围观,盛况空前。佛山秋色经过“七年之痒”后,如何持续发力,成为禅城、佛山乃至广东省的民俗旅游品牌活动?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认为,打造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过程,佛山要保持耐心并积极探讨市场化模式。

坚持

秋色每年举行有利品牌价值增长

“像佛山秋色这种节日性活动,办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培育期。在此过程中,佛山秋色的品牌价值慢慢地增长,政府要做到坚持再坚持。”

何莽认为,佛山秋色巡游是佛山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向市民提供文化设施是政府职能之一。“秋色巡游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首先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虽然现阶段佛山秋色巡游还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活动,何莽认为主办方不必拒绝商业元素进入的可能性,商业元素的进入可以使佛山秋色更加具有活力,譬如主办方帮助手艺人宣传、售卖制作的工艺品,这样手艺人会更加有参加秋色活动的积极性。

何莽还指出,佛山市政府可以继续积极探讨秋色的市场化模式,传统手艺的继承者年纪普遍偏大,未来面临失去传承的困境。现阶段政府应该持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社团的补助力度。

开放

吸纳全国优秀文化项目扩大品牌影响力

秋色活动以往主要是展示佛山城市文化的魅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播佛山城市形象。而今年“秋色”从非遗角度切入,邀请全国各地优秀文化项目来到佛山,为市民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何莽认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相比原来局限于本土文化对市民的吸引力更大。“佛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有很多外地人居住,这些人未必对本土文化非常感兴趣,跨文化背景下的佛山秋色可以满足更多市民的口味,甚至可能把广州或其他地方的居民吸引过来。”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城市认同的作用。“城市要成长,必须得有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可以是像佛山秋色这样的特色活动。文化品牌的好处是能为一个城市带来形象标签和居民认同,同时还能提升城市的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往往还有经济效益。”何莽分析,佛山的文化实力要通过秋色巡游这样的大型活动体现出来。

他山之石

泼水节如何成为全国性旅游品牌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浴佛完毕,人们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其祈福意义与佛山秋色有异曲同工之处。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10天左右),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节日活动包括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孔雀舞和白象舞表演等。

善用网络渠道扩大影响力

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的由头是傣族的傣历新年,所以每年举办的时间不一样,有自发举行的,也有专门为游客准备的泼水节。自发举行的泼水节一般由当地人自己决定,专为游客准备的泼水节则在版纳州景洪市的泼水广场以及公园里进行,游客和当地群众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不遗余力向外推广旅游资源,尤其是在网络渠道上,泼水节更是重要一环,以泼水节这一特色鲜明的活动为亮点,全面打包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向外推介。

仅在今年德宏泼水节期间,就有来自全国的10多名网络大V集体畅游德宏,引发网友关注。此外,2016年乐堡绿放音乐节同时在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大金塔前举行,国内知名的摇滚、民谣歌手在音乐节上热力开唱,让来到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的游客感受现代音乐的同时,体验当地少数民族风情。

目前,西双版纳州政府已经牵头成立版纳信息中心,建成西双版纳旅游网,通过网络对版纳进行全方位宣传,网站对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介绍十分丰富,同时与知名网站相链接,吸引更多人通过网络关注版纳。

泼水节带动周边旅游

提到泼水节,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来自教科书里的介绍。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大多数网友对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感兴趣,纷纷上网搜寻西双版纳州泼水节的游玩攻略,包括时间、地点及其他附带旅游线路规划,能得到各有侧重、详尽不一的回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当地人的介绍,也有曾经去旅游的游客自发介绍。

从网友的诉求来看,泼水节过后,西双版纳其他旅游线路受到带动。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景洪市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

游客在泼水节后就近感受南国傣族之乡的风情,可以根据自身时间来分配不同的旅游线路和种类,其中冒险游、探秘游、热带雨林游等收到热捧。而全年不间断的旅游资源更是让游客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使西双版纳全年旅游不间断。

据西双版纳旅游资讯网给出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景洪市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18.7万人次,同比增长17.68%;旅游综合收入达111.7亿元,同比增长30.8%,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低、中、高档旅游功能项目已在景洪城区全面覆盖,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使景洪市住宿率整体提高。

通过30多年的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旅游要素一应俱全,旅游产业遍布全州城乡各地,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州扶贫、固边、富民、强州的优势产业。

【撰文】姚瑶 王志斌 梁志毅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