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往事 | 学医和从医时期的孙中山

中山大学
+ 订阅

孙中山学医期间是老师最器重的学生,第一年行医的收入可再开五家医馆。接生、治牙疼、取结石,这些都曾是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看家本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本部内有一座纪念碑,碑正面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十七字铭文,侧面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二日纪念大会立”字样。

✎“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

这块立于1935年的纪念碑是岭南大学校董会为纪念博济医院建院100周年和孙中山学医50周年而设,它正对着院门外的珠江,铭刻了孙中山早年杰出的学医、从医经历。

1886年秋,孙中山进入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学习。博济医院是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富商伍秉鉴的资助下于广州新豆栏街(今十三行)购得一块地皮,随后在此开办眼科专科医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博济医院

1855年伯驾回国,将医院交给美国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管理。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眼科医院被焚,嘉约翰几经周折在今珠江北岸仁济路购得新址,并于1865年重建医院。1866年,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为南华学堂,并招收女学生,开我国女子学医之先河。

博济医院学习时期的孙中山

1886年,孙中山到博济医院南华学堂读书,他住在哥利支堂十号宿舍,班上共有男生12人,女生4人。由于孙中山青年时代接受了西式教育,又有在海外生活的经历,他在博济学医期间即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一面。

✎孙中山先生在博济医院求学期间居住过的哥利支堂十号

起初,医院考虑到中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禁止男生到产房做接生实习,孙中山于是对嘉约翰院长说:“学生毕业后行医救人,遇有产科病症也要诊治。为了使学生获得医学技术,将来能对病者负责,应当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规定。”嘉约翰院长欣赏孙中山的观点,采纳了建议,此后男生也能参加产科实习。

✎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

孙中山虽然长期接受西式教育,但他依然拥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博济学医期间,他买了全套的二十四史放在宿舍。同学们嘲笑他购书只是当做摆设,有一天,一位叫何允文的同学想为难孙中山,便从书架上抽出二十四史中的一册考问其中内容,孙中山回答准确,分毫不差,何允文又试了几册,他皆能做到对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后来,博济同学回忆孙中山说,孙中山“平时寡言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三教九流,皆可共语”(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会编《总理业医生活史》)。由此可见,饱受西学薰染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典籍依然进行了广泛的阅读。

在博济学医期间,孙中山结识了郑士良和尤列两位一起畅谈时事,指点江山的同好,而郑士良更是后来也成为了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的亲密战友。

✎郑士良(1863-1901)

郑士良,广东归善县人(今惠阳),他是孙中山博济学医时的同学,同时也是广东天地会(三合会)成员。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追随孙中山一同乘船避难日本。1900年惠州起义中,郑士良带领会党冲锋陷阵,成为了惠州起义的实际指挥人,郑士良带领会党力量参加革命,极大地增加了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的信心,此后,争取会党也成为了孙中山早年进行起义的重要革命策略。

西医书院学习学期的孙中山

1887年孙中山从博济医院考入香港西医书院(院徽英文名: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ese,1913年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9月他到设置在香港雅丽氏医院内的西医书院报名入学,10月3日正式上课,此后一直到1892年7月23日毕业,孙中山在西医书院一共度过五年多的时光。这段时间是孙中山生活较为稳定的时期,其学费由兄长孙眉从檀香山寄送。

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孙中山遇到了他早年非常重要的一位伯乐——康德黎先生(James Cantline)。康德黎是英国外科医生,当时是西医书院的教务长,他周一到周五上午7点30分给孙中山讲授解剖学课程,师生交流之中,慧眼识珠的康德黎意识到眼前这位让他十分喜爱的学生非同一般。

✎康德黎(James Cantline,1851-1926)

孙中山入学不到半年,康德黎便带他随行出诊,1890年康德黎到广州调查麻风病重灾区时也带上他去锻炼。孙中山毕业后到澳门行医,康德黎怕他经验不足,每周日便不辞劳苦地从香港坐船去澳门协助孙中山做手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逃回香港便即刻赶到康德黎住处,找恩师分析对策。另据孙中山研究专家黄宇和先生利用江英华(孙西医书院时同学)的回忆推断,康德黎曾从中牵线,并带病携孙中山和江英华到广州办理手续北上,推荐他们两位结识李鸿章。

✎康德黎在西医书院讲授解剖学,照片摄于1893年,当时孙中山已毕业

1896年,避难伦敦的孙中山被清朝驻英公使馆绑架,一旦逮捕回国,后果不堪设想。康德黎争分夺秒的开展营救工作,他先报告警察局,随后告知英国外交部,并在未等到回复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爆出事情原委,最终,使馆迫于各方压力将孙中山释放。

据江英华回忆:“孙先生在院时,喜与同学谈及反满,辄为余言:医生救只几命,反满救人无量数,吾此生舍反满莫属矣!”(吴寿颐《国父青年生活》)。当时与孙中山畅谈革命的主要有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人并称为“四大寇”。

✎“四大寇”合影,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后立者关景良不在四寇之列,照片摄于西医书院

陈少白与孙中山是西医书院同学,他们遇到休假,经常谈论洪秀全以及反满之事。后据陈少白回忆:“我四人之志,犹洪秀全也,因笑自谓我侪四人,其亦清廷之四大寇乎!其名由此起,盖有概乎言之也。时孙先生与我,尚在香港医学院肄业,而时人亦以此称之。”(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892年孙中山成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在他所修的十二门学科中,植物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病理学、法医学、公众卫生产科等十门课程获得“荣誉成绩”。从西医书院创办到并入香港大学,仅有两人获此殊荣,而孙中山更是其中成绩最优异的那一位。

毕业典礼上,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爵士(Sir William Robinson)亲自担任大会主席并给孙中山颁发了优秀毕业证书,其中文版文凭上写着:“香港西医书院掌院,并讲考各员等,为给执照事:照得孙逸仙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屡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licentiate)字样。为此发给执照,以昭信守。”

孙中山行医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开设医馆,又在草堆街开设中西药局。孙中山为自办中西药局,向镜湖医院借款2000银元,镜湖医院只需孙中山还清本金,于是他就同时也来这家华侨自办的中医医院内兼用西医赠医,成为了中西医结合并用的奠基人。镜湖医院赠医主要面对贫苦的华人,草堆街中西药局位于华商聚居区,主要针对华人中上层,而议事亭前地的医馆则主要收治葡人和富人。孙中山在澳门的行医活动照顾了不同阶层的利益,加之有广结善缘,医术高明,名声很快便传开。

✎澳门镜湖医院旧照

✎澳门镜湖医院旧照

1893年7月18日《镜海丛报》“本澳新闻”中列出过孙中山澳门行医期间医治的六则病例:

六十一岁的香山人陈宇,患沙麻病八年,十分痛苦,送孙医治后,十天便痊愈。

西洋某妇难产,请孙治疗,母子都得保全。

某卖面小贩,肾囊大如斗,孙用医械去其积水,行走如常。

大隆纸店两个伙计不慎被药水灼伤胸口及头面,伤势严重,孙用药物敷之,伤口十天便得到恢复。

某客栈伙计夫妻吵架,妻子赌气半夜吞洋烟自杀,早晨八点才被抬到孙处,孙尽力救治,病患起死回生。

香港安抚署职员尤其栋患有吐血之症多年,久治不愈,到孙处就诊后,一个月便康复。

其中,为洋妇上门接生一则是孙中山在澳门大量收治外国人的缩影,也埋下了葡萄牙医生嫉妒和排挤孙中山的祸根。

孙中山曾自述在澳门行医受排挤的经过和转到广州行医的原因时称:“盖葡人定律,凡行医于葡境内者必须持有葡国文凭,澳门葡医以此相齮龁,始则禁阻予不得为葡人治病,继则饬令药房见有他国医生所定药方,不得为之配合。以是之故,而予医业之进行猝遭顿挫,虽极力运动,终归无效。顾予赴澳之初,并不料其有是,资本损失为数不少,旋即迁徙至广州焉”(孙中山《伦敦蒙难记》)。离开澳门后,他将当时行医用具赠予当局留念,这些用具现陈列在澳门国父纪念馆内。

✎澳门国父纪念馆

1893年春,孙中山到广州西关冼基行医,设东西药局。那时候,他在自己的药局定下两个规定:上午10点到12点为赠医时间;出诊期间,不论难症急症,诊金都是随意。

有一次他途经香山县时,本乡有一个叫亚庆的10岁小孩有豁嘴的缺欠,整天流口水,被伙伴讥称“崩庆”。亚庆父母请孙中山医治,孙中山便对病人进行手术,缝合唇口。虽然亚庆嘴唇有疤痕,但是裂唇已完整。孙中山此例手术轰动全乡,数十年里面,亚庆常向人说:“孙文先生好,补了我裂唇,不漏气了。”

有个叫武泌的牙患病人,各处投医几个月后仍然医治无效,找孙中山医治后药到病除,孙中山表示不需要收医金,也拒受礼物。这位患者为报答恩情,就在广州《中西日报》上登了一则鸣谢启事:

“孙逸仙先生学宗孔孟,业绍岐黄,合卢扁而擅专门,内治与外施并美,统中西而探奥旨,针砭并刀割兼长,其平生医学精纯,业经大绅诸公合词称颂,登诸岭南诸报矣。余也不敏,质朴无文,偶罹牙齿之灾,竞彻晨宵之痛,痪俨不伸之指,秦楚寻医,患同如捣之心,星霜屡易,诸医罔效,累月经时,幸遇先生略施小技,刀圭调合,著手成春,数月病源,一朝顿失。复荷先生济世为怀,轻财重义,药金不受,礼物仍辞,耿耿私心,无以图报。谨将颠末,爰录报端,永志不忘,聊摅微悃,不特见先生医学之良,亦以表先生人品之雅云耳。”

作为医生的孙中山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是医界的佼佼者,陈少白评价孙中山行医的成功时称:“很奇怪,不满两三个月,声名鹊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耳闻其名,极端钦佩的。就诊者户限为穿,他这一年的医金收入,计算一下,竟有一万元之多。但是他并不积蓄,总在各方面用出去,以至赚到的钱,到手就完”。行医第一年的收入就能开五家医馆,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