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  不破不立

南方人物周刊  2016-11-09 18:35

创业18年,马化腾见惯了成功与失败,也习惯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进程中寻求自身的突破和改变。技术革命永不会停歇,而所谓不败之地,就是永远站于时代前端,不断自我颠覆与重建

2011年,马化腾40岁,个人财富超过300亿元。这一年,他成功地把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塞进了中国网民电脑桌面的右下角。

同一年,微信诞生。这个日后被马化腾称作登上移动互联网船票的通讯应用上线之初表现平平,它受到的最大质疑来自腾讯内部:我们已经有了QQ为什么还要做微信?

如果现在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斥之愚蠢:从聊天、阅读到购物、打车,微信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过去五年,腾讯以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勇气革了自己的命,连马化腾自己也在公开演讲中感叹: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可能就完了。

然而预见未来并非易事。彼时,QQ被人喻为马化腾发明的一台“永动机”,凭借其强大的用户粘性,腾讯在各个领域里迅速攻城略地、令对手望尘莫及,一度被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视为“全民公敌”。但就在这盛世之年,居安思危的马化腾却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将颠覆当下格局:他必须照顾腾讯数万名的员工,但也必须让一个堪称航空母舰式的企业拥有迅速转向的能力。他面对着一个非常严肃的抉择问题:为什么不是做手机版的QQ而是做微信,如果微信抢占了QQ的市场份额,腾讯下一步又该往何处去?

“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马化腾说。在这一关键时刻,这个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必须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硅谷风投公司NEA的合伙人保罗·萧(Paul Hsiao)眼中,腾讯在创始之初就展示出了对互联网迭代的警惕。十多年前,他曾经前往深圳考察。在日后的回忆中,他这样描述马化腾及其团队的战斗精神:“他们会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日夜工作,处理问题。他们担心其他人的动作会比腾讯更快。”

马化腾决定前进。他给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1亿元人民币,在资金和人事上都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马化腾深知,这个新产品会伤及QQ的手机版本,但倘若腾讯在这迭代的关卡上不做出改变,就将失去互联网大势。他在公开场合提“诺基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70%、80%的规模一下子掉下来”的故事,以提醒自己和团队不能放松一秒钟的警惕。“生死关头。”如今可以谈笑风生的马化腾这样描述当时的危机,“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

事实证明,马化腾主动寻求改变的过程是正确的。上线仅一年,微信就凭借语音、摇一摇等功能从同类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收获了超过一亿的用户。

“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就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一个挑剔的用户。”马化腾说。

为了能够更接近用户需求、使腾讯产品不断更新,马化腾会迫使自己像一个“小白”用户一样思考:每天高频次的使用产品,提出问题,然后直接给普通员工回复邮件——对于一个管理着数万员工的CEO来说,这样的勤勉几乎不可想象,以至于在问答网站“知乎”上竟然还存在着这样的热门问题:“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

一位程序员曾经对财经作家吴晓波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发给了马化腾,本以为第二天才会收到回复于是打算先休息,可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在和员工的一些邮件中,马化腾甚至会事无巨细地和员工讨论细节,从网页皮肤滚动条的像素大小、到新闻评论里用户的ip、昵称。

“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说。而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则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似很朴素,但行之极难。”马化腾说。

凭借宽广的视野、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勤恳的态度,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从未退潮。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超过8亿,而据工信部2015年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9.05亿——这意味着,微信已经成为了90%中国手机用户的选择。与此同时,腾讯的市值也迎来了新的高峰,它摆脱掉了“抄袭”、“创新乏力”的帽子,甚至连Facebook也开始向微信学习如何将更多的服务整合进一个应用当中。

创业18年,马化腾见惯了成功与失败,也习惯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进程中寻求自身的突破和改变。技术革命永不会停歇,而所谓不败之地,就是永远站于时代前端,不断自我颠覆与重建。

“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用户没兴趣了,都会很快被淘汰,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马化腾说。在未来,曾经想当天体物理学家、热衷于刘慈欣作品的马化腾想做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事儿,在他天马行空的设想中,未来的电子设备将更加智能,无人机飞一圈回来,既能看路况,又能做保镖。

“会不会变成第一?”一次演讲中,有人这样问马化腾。

“永远不要看这个,永远不要看市值变化,最重要看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有意义。”马化腾四两拨千斤地回答,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文|李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