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记 2016-11-09 19:41
11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广东省建筑业协会、广东工业大学、岭南活力非遗馆承办的“匠筑经典·工出南越——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作品展”,在289艺术PARK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首届9位名匠30多件作品,涵盖嵌瓷、营造、砖雕、陶塑、壁画、灰塑、木雕、彩画等传统建筑技艺。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为了弘扬岭南建筑文化,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广东省文化厅、省建筑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了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工作,正式认定卢芝高、纪传英、何世良、何湛泉、吴义廷、邵成村、肖楚明、林汉旋、黄瑞林9位为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开幕式当天,展览现场还举办了名匠论坛、名匠技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览期间,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将在11月12日上午到展览现场举行《匠心·匠艺》传统建筑技艺讲座。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
工匠精神传“艺”更传“德”展览现场展出的名匠杰构为观众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其中,何世良创作的《岭南佳果》最为“重磅”,人们纷纷与这座重达200多斤的圆形座屏式砖雕合影留念。作品取材岭南佳果,将镂空雕和浮雕相结合,并加入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元素。
邵成村大师在展示灰塑技艺。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岭南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融汇中西方建筑风格,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技艺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灰塑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只须经过简单的加工,它们便能屹立在古建筑上,几百年不变形。”灰塑大师邵成村表示。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不但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它们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比如粤剧里的许多故事,就是通过建筑上的陶塑、灰塑、砖雕表现出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说。在嵌瓷大师卢芝高的作品上,观众就能欣赏到“张飞战马超”这一《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
嵌瓷大师卢芝高作品《张飞战马超》。
传统建筑名匠不但要传“艺”,还需要传“德”。近年社会热议的“工匠精神”就是传统工艺蕴藏价值的高度概括。“工匠精神不仅是手工艺人对自己的手工艺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需要将工作视为信仰去追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
这种精神同样传承在岭南传统建筑名匠的身上。木雕大师肖楚明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从业以来,他与徒弟们接手的大大小小工程上百个,木结构质量及造诣无不广受好评。肖楚明告诉记者,这其中的秘诀不过是一句乡家祖辈古训:“只做万年工,不赚一时钱。做工程一定有匠人精神,才能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肖楚明作品《角科斗拱》。
该木结构装配在建筑的外围额梁之上,可起到承接重量、防地震和装饰的作用。
技艺传承需与时代接轨随着时代变迁,不少传统建筑技艺正面临日渐式微的窘况。“现在很多传统手工艺都被边缘化了。”营造大师纪传英如此感叹道。
在场专家纷纷对此出谋划策。“直到现在,传统工艺地位还得不到公认,没有被看成真正的‘艺术’。”汤国华表示,传统工艺要取得发展,既有赖于社会的宣传,匠人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他们在表现手法、构图比例、题材选择等方面,都需要更好地与现代生活接轨;大师们从创作中获得的经验,也需要从感性转化为理性,让工匠精神走进学院。”
传统工艺的传承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通过名匠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少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陶塑大师何湛泉复兴清代旧石湾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做到新品而有旧味。经过30年的坚守与磨炼,他开创的品牌“菊城陶屋”,已成为广东传统石湾陶工艺保护与传承的一面旗帜。
纪传英杰出的设计,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赞许。2015年,他在新加坡主持的潮式古建筑“粤海清庙”修复工程完美竣工。他以精湛的技艺,原汁原味地再现庙宇120年前的原貌,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旧建筑修复工程奖”,并成为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的首位中国人。
这些名匠作品,你能认出几样?
潮汕金漆画《甘露寺》
图为潮汕金漆画《甘露寺》。潮汕金漆画,是用棉球或毛笔蘸上金箔粉轻描在已勾勒好的图纹线或点块面上。其所用金粉,含量比一般贴金多出9倍,故有“九泥金”之称。
《鳌鱼》
作品为龙所生九子的其中一子——鳌鱼。鳌鱼龙头鱼尾,创作者手法大胆夸张,装饰性强,大多用在岭南古建筑屋脊上。
《大闹天宫》
纪传英、林慕坤作品《大闹天宫》。这类装饰画常用于四点金、祠堂、门楼正面墙上。
栋油彩漆画
潮汕画栋彩画,俗称画锦。题材以双龙抢宝、麒麟瑞兽等为主,以五彩互补颜色,色彩斑斓,通常采用对称、均衡的构图方法。
文字|杨逸 肖文舸 图片|黄叙浩(除特别署名图片外)编辑|黄叙浩 见习编辑|甘韵矶校对|黄黎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