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思华
2016-11-09 15:17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因而“小康社会”之于今年区“两会”的意义显得尤为特殊。随着梅江区“两会”的召开,如何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确保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成为会场内外重要的话题之一。
在粤东地区,提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区并不多。那么,梅江区“率先小康”的底气从何而来?亟待补齐的短板有哪些?五年来又做了什么努力?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钟兴明 钟伟才
可期性 “小财政”办“大民生”力争达全面小康水平
五年来,梅江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6.38亿元提高到60.71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GDP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28元提高到28051元,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023元提高到15866元,年均增长14.9%。
根据梅江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人均GDP达49150元,接近全国49351元的人均GDP目标。从该区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小康指标中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测算值与目标值较为接近,将有望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梅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亿元,是2010年的3.2倍,超额完成“十二五”7.5亿元的目标。其中,对民生领域进行倾斜,用“小财政”办“大民生”,这也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社会建设比较突出的一项成绩。
民生无小事,五年来,梅江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集中70%以上财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在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是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从1月起执行全区低保标准城市每人每月由540元提高到600元(人均月补差380元提高到420元),农村每人每月由280元提高到320元(人均月补差180元提高到220元);二是提高五保供养水平,从1月起执行全区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月750元提高到800元;三是提高孤儿保障标准,从1月起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240元提高到1340元,散居孤儿每人每月760元提高到820元;四是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从每年1556元提高到2178元,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过去五年,梅江区的社会救助水平、双拥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和老年福利事业建设水平均保持全市领先位置,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梅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江区已经在全市率先建立城乡低保分类施保、孤儿最低养育、农村五保供养自然增长机制和实行政府供养对象居家养老一体化免费服务,保障标准保持全市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该区五年累计投入了7.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风眠小学、芹洋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顺利推进,并成功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华师华业幼儿园等高端民办学校,在全市率先完成“省教育强镇(街)”复评全覆盖、“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
补短板 政策引导撬动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小康社会39项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方面共有9个指标,数量上仅次于“人民生活”方面,占指标体系(39个)比重近1/4。
根据规划,梅江区要力争在全市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到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78亿元,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底线民生保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梅江区的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指标测算值与目标值较为接近,但在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研发总投入占GDP比重、每万名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补足上述短板,区委、区政府开始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近年来,政府为深化暖企行动,鼓励、扶持企业创新发展想了不少办法。”梅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提到,除了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企业上市(挂牌)、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之外,还设立了股份制改造奖励和技术研发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挂牌上市。
此外,梅江区还专设“三个机构”,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后盾”:成立梅江区宏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营和重点项目实施提供服务;成立梅江区嘉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梅州客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政府投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与客家村镇银行达成合作,注册资本放大到10倍,可为梅江区企业信贷增信5亿元,其中政策性担保增信2.5亿以上。“相比其他担保机构,客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收取的担保年化费率不超过2%,而且免收保证金、贷款利息年利率低至6%,在政策担保额度内,一年可为企业节省财务费用约700万元。”
巢已筑好,只等“凤”来。五年来,梅江区暖企工作捷报频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42家,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其中,东升工业园共引进企业106家,其中投产企业99家,电子信息类企业55家,规模以上企业30家,“两电产业”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势头。
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8.6亿元,年均增长14.5%,外贸进出口3.85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同时,还有多项人才培育工程项目入选省“扬帆计划”,五年全区共申请专利1200多件,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促发展 谋划民生项目两大新区提质城市生活
驱车从市中心方向往金燕大道而行,路上车水马龙,城市综合体周边人气旺盛;而在附近广州大桥的另一边,几十栋高楼拔地而起,工地呈现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芹洋半岛的道路、管网、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芹洋半岛、江南新城是梅江区乃至全市扩容提质的主战场,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城市建设,近年来,梅江区力抓芹洋半岛和江南新城两大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等建设,打造人居环境升级版。
作为梅州中心城区,五年以前在梅江区还找不到一家城市综合体,也很难在街道旁看到高楼住宅区、商业大楼。“很少有人愿意从一二线城市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市民张益军如此形容道,“之前的中心城区就像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透露着稚嫩与土气。”
为发挥中心城区交通、人才、信息等优势,梅江区开始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地产、住宿餐饮、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城市扩容提质与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
乘着“东风”,五年来中心城区掀起了一股项目建设高潮,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双重激活。除引进万达广场、奥园半岛、东山谷文化孵化区等超10亿元优质项目21个之外,梅江区还集聚了国威电子、梅江水岸等超亿元项目130多个,先后建成碧桂园、壹江南、恒大御景等10多个功能齐备的大型住宅区,计划投资总额达820多亿元;商贸物流方面,义乌小商品城建设扎实推进,海吉星物流园水果区建成运营……
“如今,嘉应新区的起步区、核心区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的人口吸附力和项目承载力全面凸显。”梅江区相关负责人说。